标题
标题
内容
汪灿 | “跑步推销”,为啥出圈了?
更新时间:2025-11-06 作者:汪灿来源:光明日报
“你别走哇,我们这个杂志很好看的!我们是‘中国最美期刊’啊!现在我们给你打折,打骨折……”视频中,《作品》杂志社长、主编王十月一边对着镜头喊话,一边沿着马路狂奔,手中举着杂志努力挥舞;跟在他身后的青年编辑李衔夏,怀抱的书刊边跑边漏,但全程笑容灿烂。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最近,《作品》杂志发布的几条征订广告成为朋友圈爆款,点击量很快突破10万+。
《作品》杂志由广东省作协主办,已有70年历史,是老牌的文学刊物。在很多年轻读者印象中,这样的传统纸质杂志往往带有“严肃”“高冷”等标签。但社长出镜试水时下流行的短视频,视频内容也足够“接地气”,自然会让人体会到其真诚、亲民的用心,进而产生共鸣。不少网友在被逗乐之余,询问起如何订杂志,就是最真实的反应。
也有人担心,社长出镜“卖”杂志,是因为杂志社面临生存困境吗?毕竟,不少传统期刊杂志都出现过类似情况。不过,王十月表示,《作品》杂志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没有创收要求,之所以作出短视频营销尝试,是希望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重塑影响力,抵达更多热爱文学、热爱阅读的人。
这一回答,也变相回应了另一重顾虑和质疑:社长“放下身段”做短视频打广告,是严肃文学向市场“妥协”吗?其实,不必把这一问题想得过于片面。一方面,要承认眼下的阅读生态和传播环境,较之很多传统杂志诞生之初,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哪怕是《作品》这样在文学圈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杂志,既面临发行量下滑的现实问题,也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长远顾虑。尤其是对于从来不知道这本杂志的互联网原住民来说,如何让他们知道其存在,激发其兴趣,是拓展和积累读者群体、打造杂志持续发展潜能的第一步。站在年轻人的视角,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是必要的操作。
另一方面,严肃文学虽然有其“正统”“规律”“格调”的一面,但“文学即人学”,文学既关注广阔世界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也关怀个体命运、抚慰灵魂、激励人心。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从来不是仅存于文学作品和考试试题中,更存在于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人生体验。说到底,文学与我们并没有距离,它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和灵魂,也始终需要文学。
而这,是一本传统杂志主动拥抱新形势新环境、社长出镜做短视频时,大多数人都给予正面反馈的原因。
其实,近些年来,年轻人对于文学的需求和热爱,有很多力证。比如,今年5月,90后作家刘楚昕荣获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他在颁奖现场的演讲就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深思;比如,每年各大城市的书展上人头攒动,从银发老人到懵懂孩童都沉迷于阅读经典著作;再如,在爆火的“苏超”决赛之后,关于赛事的解说词,以及“南京发布”等公众号发布的相关文章备受好评,赢得了“神仙解说词”“文采斐然”“满分作文”等赞誉,这何尝不是文学魅力的一次生动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刷屏的“社长卖杂志”视频之外,对于杂志的未来规划,尤其是在吸引年轻读者方面,《作品》杂志有更多长远打算,比如深耕短视频领域,出品更多贴近年轻人生活和兴趣爱好的栏目等。这说明,出圈的短视频只是一个开始和引子,而并非“一阵风”,杂志社有着自己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
在数字阅读时代,短视频当道、AI创作普及,但我们依然需要有一个角落,手捧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我们也相信,一本严肃而不乏活泼、既能阳春白雪也够贴近生活的文学杂志,依然有它的广阔空间和忠实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