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走莞樟路?
更新时间:2025-11-03 作者:沈汉炎来源:文艺报1949
11月1日,《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新大众写作群成长录》拍摄启动仪式暨打工作家重走莞樟路活动在东莞举行。活动通过打工作家分享、授旗、赠书、重返打工现场、作者现场朗诵“地标”作品等形式,致敬打工文学、素人书写,推动“新大众文艺”走向更广阔舞台。
据悉,莞樟路是东莞最繁忙的交通“动脉”之一,全长43公里,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连接起莞城、大朗、东坑、寮步、黄江、樟木头等经济重镇。30多年来,它不仅催生了无数经济奇迹,更承载着“2亿分之一”打工者追梦路上的汗水与荣光。30多年,这条“动脉”上的工厂里,更是孕育出了王十月、郑小琼、柳冬妩、穆肃、周齐林、马益林等一大批打工作家和素人写作者。
如今,莞樟路已经俨然成为新大众文艺的一个重要“文学坐标”、中国文坛的风景线,并等待人们进一步关注和擦亮。本次活动由广东省作协指导,东莞市文联主办。让作家们重走来时路,不仅是为《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新大众写作群成长录》纪录片采集鲜活素材,更是一次心灵的返乡,重拾那段被汗水浸透、被理想照亮的“莞樟时光”。

一段文学青春的共同记忆
本次重走莞樟路的第一站便是周齐林曾经工作的地方,他特意携带了新作《老漂一族带娃记》在最初打工的工厂旧址合影。这部作品被业界视为国内首部系统呈现“老漂族”生存境遇的非虚构文本?,在豆瓣读书获得了9.8分?,引发了广泛共鸣。《作品》杂志社社长王十月评价其为“当下城乡一体化变迁的新呈现”,认为其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活动现场,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柳冬妩透露,11月2日晚九点半央视科教频道CCTV-10《银发摆渡人》节目,周齐林携带其非虚构作品《老漂一族带娃记》与观众一同探讨“老漂”这一群体的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如今的工厂已经换了“主人”,周齐林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工房前,感慨重生:“这里是我从学校走出社会的第一站,我最初的几篇短篇小说都是在这里完成。这里是我文学之路的启航,让我走向市文联,再转向如今的职业作家的起点。”
当天,郑小琼重回东坑黄麻岭,她原来打工的厂房和车间依然是老样子,但经过20多年的变迁,工厂几易其主,已不是原来的工厂。在现场,郑小琼为大家朗诵了一首《女工:被固定在卡座上的青春》。“感觉我的眼泪快要掉下来了,这大概就是诗歌的力量吧。”读完当年的作品,青春记忆涌上心头,郑小琼说自己本来对当年在工厂当女工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但这一首首鲜活的诗歌,又让场景清晰了。她笃定地表示,这次重走莞樟路故地重游,更坚定自己要多写诗,多出作品。

“昔日,莞樟路边的东坑黄麻岭是我工作、打拼的地方,现在作为一个写作者,它们是我的生活,是东莞这座城市本乡本土一个重要的‘透镜’。”站在熟悉的街角,郑小琼的感慨,道出了所有打工作家的心声。通过这面“透镜”,他们认识自身的生命,从平凡事物中找到了诗意的关怀。
随后是大朗,郑小琼重走了大朗天桥、大朗公园(憩趣园)、大朗图书馆,并在大朗天桥、大朗图书馆朗诵了相应的代表作。而在这里,柳冬妩和素人写作者代表马益林等也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并将这些记忆和地标融入数十年的文学作品中。
在大朗镇高英村健新刺绣厂旧址,柳冬妩回忆往昔,其最初的诗歌就在这里诞生并刊发在《诗刊》上,从而备受关注,进入文坛,也为其此后转向文学评论打下了重要基础。目前,他正在收集、研究、力推东莞新大众文艺,莞樟路便是其绕不过去的研究对象:“这里有一代打工人,打工作家的青春和记忆,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
当天下午,黄江镇田美南工业园区,穆肃同样开启一场跨越二十多年的文学回望。2000年,从部队退役后,他来到黄江镇,在田美南工业园区开启了南下的第一段旅程。他回忆道:“黄江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我在这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也写下了第一篇小说。”如今重回故地,园区昔日的喧嚣已渐渐褪去,穆肃驻足于曾值守过的保安亭前,当年夜读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值夜班的后半夜,我就借着昏黄的灯光,一本一本地读,断断续续看完了《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段寂静而丰盈的阅读时光,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养分。

一个“文学地标”的挖掘和擦亮
“于我而言,这次‘重返现场’是一次对青春与文学记忆的重新找回。尽管后来辗转多地生活,但重回黄江,我依然能感受到这片土壤带来的那种新鲜、热辣、切身体验过的生活质感。”谈及故地重游,穆肃感慨颇多,他表示,对于“打工生活”的宝矿,他在创作上鲜有去挖掘,他将努力开发,将这段青春与感悟融到接下来的创作中,为擦亮东莞新大众文艺,为打造“莞樟路”文学地标,贡献自己的笔墨。
“它是一条路,更是一条‘记忆的通道’,承载了无数打工者求职、生活的印记。从莞城的人民公园出发,一路向东,每一个镇区,每一间工厂,都可能藏着一个关于青春、奋斗与未来的故事。”穆肃说,几十年来,从莞樟路走出的作家众多,留下了许多重要作品,诞生了“打工文学”文本类型和文学现象,这使得莞樟路不再是一条工业道路,更是一座文学丰碑。

确实,如今的莞樟路,早已超越了地理的范畴。在王十月、郑小琼等写作者笔下,它被反复审视、发现与定义,最终升华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其中,“黄麻岭”在莞樟路中更是具有独特地位。王十月在黄麻岭重读《黄麻岭》这篇诗歌,另有一番新感悟。多年前,他在一次文学活动中偶然读到这篇作品,字字句句直达内心,让他当时禁不住当着众人的面放声大哭。他说,他想到了当年自己去寻找二姐时的情形,想到了他的二姐、妹妹。王十月在2006年出刊的《寻亲记》一文中还专门介绍了这篇《黄麻岭》带给他的思考。他说,“诗人是个打工妹,她在一间小小的五金厂打工。可喜的是,她对我们这个群体的悲情有了清醒的认识。”
“小琼老师的《女工记》,读后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它真实地描写和记录了二十几年前东坑黄麻岭的打工生活图景,几十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仿佛向我们招手走来。她们的音容笑貌被诗歌以永恒的方式把那时生活记录了下来,非常有意义。”素人作家李丽娟表示,如果没有王十月、郑小琼等作家留下的文本,像她这样没有工厂生活经历的人是很难了解那段富有时代特色的岁月,也很难体会那段独特的文学史的纹理。“我感觉不仅有很强文学价值,还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
郑小琼在活动发言中还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工业时代,如何将一个地理符号构成一种文化语境?”她认为,正是无数诗人与作家对山河的“诗意凝视”,才赋予了风景以灵魂。正如范仲淹之于岳阳楼,王勃之于滕王阁,莞樟路,也正是在一代代写作者的笔下,完成了它的文化加冕,从一个地理符号,升华为东莞精神图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文学现象的升华
“东莞是中国打工文学的重要策源地,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实践地。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两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圆梦过,其中的打工作家就是非常典型的‘2亿分之一’,他们以'我手写我心'推出一系列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打工文学现象,成为中国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刘春盛赞,东莞的“打工文学”与“素人写作”,作为新大众文艺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湾区样本。
此次重走莞樟路,源于一场由广东省作家协会指导,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启动仪式。这不仅仅是《寻找2亿分之一—— 东莞新大众写作群成长录》拍摄活动的开启,更是东莞对自身文学脉络的一次系统梳理,是对从“打工文学”到“新大众文艺”升华路径的一次新探索。
如今,“打工文学”的内涵正在深化,外延正在拓展。王十月认为,现在所说的“素人写作”,已不纯粹是身份的定义,而是一种美学思想,它自有其蓬勃的生命力,是丰富文学审美的重要一极。在东莞,沈汉炎、章新宏、王瑛、温雄珍等一大批“素人写作者”正茁壮成长,他们扎根各行各业,书写着平民史诗,让普通劳动者作为写作主体的尊严与活力得以彰显。
“文学的文本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其中打工文学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王十月说,谈及中国改革开放,绕不开广东,绕不开“2亿分之一”群体,以及“2亿分之一”的文艺作品,因为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再到“新大众文艺”的一路传承和升华,“它都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文学现象”。
活动中,张彤飚表示,东坑镇黄麻岭村就在莞樟路旁边,郑小琼以黄麻岭为题材,写了数百首诗歌,黄麻岭已经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郑小琼从莞樟路走向世界,就是“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一个具体的例子和注脚。 当前,东莞以“打工文学”“素人写作”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发展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广东省作协、广东省文联的重视和全国的广泛关注。这是东莞文学、文艺事业面临的重大机遇,我们将牢牢把握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推动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用生花妙笔讲好东莞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刘春也表示,拍摄、编辑《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新大众写作群成长录》 ,对东莞“打工文学”“素人写作”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回顾和总结,探讨“打工文学”“素人写作”作为“新大众文艺”的特性、特质和特征,将助推“新大众文艺”走向更宽广的舞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实践作出新的文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