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ei茶官方app,全国茶楼信息网,唐人阁论坛(品茶),楼凤网兼职平台入口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王威廉 | 评朱奕璇《新桃源城》:智能城市的文学想象才刚刚开始

更新时间:2025-08-12 作者:王威廉来源:科幻立方杂志

《新桃源城》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幻小说,它将故事置于一个虚构且遥远的未来:在32世纪,由人类设计师陶堰创建的“新桃源城”成为全球首座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科技城市。这座城市以算法为核心运作逻辑,以“消除痛苦,打造桃源”为最终目标。它拥有自我修复、成长的有机结构,代表了人类对未来城市终极形态的美好构想。然而,正如小说中所揭示的,理想之城的背后,隐藏着对个体自由的侵蚀与人性本质的剥夺。

我对《新桃源城》的喜爱不止于其宏大的设定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更在于它冷静而深刻地刻画了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以苏清与宫声两位主角的命运为主线,展开对“人类进化”理念的批判与反思,同时提供了极富哲学意味的道德抉择场景。这部作品意味深长,也可以作为智能城市伦理学、后人类社会的生动文本加以研究。

在这部小说中,城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容器或人类行为的舞台,它获得了近乎生命的存在形态。城市由有机材料构成,具备生长与修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个持续学习、推演、优化的核心算法。这个算法不仅影响城市的结构形态,还深刻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伴侣配对到职业分配,甚至包括性格改造与社会阶层划分。

当城市成为有意志的类生命存在物,人类作为与其共生,甚至是寄生其间的个体,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与意义。城市不再是被动的提供服务者,而是逐渐转化为一个主动塑造人的主体。小说以极具想象力的方式描绘了这一转变,例如“个性定制手术”“意识合一仪式”,揭示了人类与城市之间主客关系的倒转。这种倒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化,更是哲学意义上的冲击:算法得出的“最优解”,真的是人类想要的解吗?这种追问倒不稀奇,在反乌托邦小说中很常见,但这种追问又是不可或缺的。很多科幻小说只是对科技主义的图解,遗忘了这种追问,便失去了根本性的价值立场,成为一场虚无缥缈的游戏。因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桃源城》并非简单地将智能城市视为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极端象征,它展现了城市如何通过“最理性”的方式制造“最非人”的结构。

从文学史角度来看,《新桃源城》提供了一种令人深思的城市文学路径。在我看来,中国的城市文学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其一是“进城文学”阶段,书写的是乡村人口拥入城市的剧变过程,典型主题是身份转变与阶层流动。城市被视为欲望与异化的象征,个体在钢铁丛林中迷失自我。这种叙事的核心矛盾是人如何对抗城市的吞噬,比如路遥、高晓声等作家的作品。其二是“城市日?!苯锥?,关注的是在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异化、情感失衡与城市节奏的矛盾。地铁、写字楼、咖啡馆等符号成为新的意象,人们在丰裕的物质中陷入存在主义?;4耸钡拿茏巳绾卧诔鞘兄姓业阶晕?。

这两个阶段以城市为背景,但城市始终是客体。而《新桃源城》预示着城市文学的第三阶段——“智能城市”的想象书写。在这个阶段,城市不再只是舞台或环境,而成为具有生命、意识与意志的大主体。它不再是人的他者,而是与人共同参与历史书写的合作者,甚至有时是对抗者。在传统城市叙事中,人类是城市的建造者与使用者;但在智能城市时代,这种主客关系被彻底颠覆。小说中,人类要么成为“城市机体”的一部分(如合一仪式成功者),要么作为“代谢废物”被排出系统(如颓废者)。“智能城市”将人与自身文化的矛盾推向更本质的层面:当城市本身成为拥有意志的怪兽,人类如何定义自身价值?

我们不能把“智能城市”还当成是一个概念,它已经是现实中正在迅速发展的系统工程。我搜索了一下中国智能城市的建造情况,截至2025年5月,中国智能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市场规模达45.3万亿元,占全球35%,年均增长15%—20%。技术融合形成物联网、大数据、AI、数字孪生、区块链五维联动,推动交通、政务、医疗等核心领域快速发展。5G与数字孪生广泛部署,80%的省市建立城市模型提升决策效率。智慧治理显著改善民生,北京、杭州急救响应时间缩短,远程医疗精准率达95%。长三角地区占市场45%,中西部城市加速崛起。政策层面,多地试点推动感知网络与低碳发展。挑战包括技术负债、数据安全,未来将朝AI自主决策与全球标准输出方向演进。

有机构预测,十年后,也就是到2035年左右,全球智能城市将实现深度融合与普惠智能,成为具备自适应能力、公平普惠、高度绿色、全球协同的未来城市范式。城市将拥有统一的智能中枢系统,通过5G、物联网和边缘计算,实现交通、能源、水务、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全面联通和自我调度。AI赋能城市治理,从“人找服务”转向“服务找人”,通过大模型、数字孪生和行为预测技术,主动发现潜在问题,实现前瞻性和精准化治理。市民将拥有自己的“数字分身”,在数字空间中完成政务办理、远程医疗、教育学习、金融交易等活动,推动城市进入“虚实融合”的日常生活阶段。低碳、零碳城市将成为主流,能源系统全面数字化,智能建筑实现自发电、自调温、自净化,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随着国际标准的统一,不同国家和城市将实现智能系统互操作、数据共享,推动“城市联盟”的模式出现。

这部小说提醒我们,真正的智能城市不应是算法统治的铁笼,而应成为人类与技术共生的试验场。

智能城市的文学想象才刚刚开始,我非常期待更多这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