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ei茶官方app,全国茶楼信息网,唐人阁论坛(品茶),楼凤网兼职平台入口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新大众文艺观察 > 评论

新媒介、新大众与新文艺

更新时间:2025-04-23 作者:唐诗人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当前,“新大众文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就多数学者的讨论来看,“新大众文艺”是新的媒介技术语境下的“大众文艺”。

从艺术门类来看,“新大众文艺”包括了文学、影视、游戏等各种新媒介艺术;从艺术生产流程来看,“新大众文艺”既是大众创作,也涉及大众传播、接受以及评论。由此,要理解“新大众文艺”的“新”,最关键的是把握“新大众文艺”的新媒介语境、新媒介形式以及新的媒介化的文艺生产与接受逻辑。

所谓新媒介语境,也就是新世纪以来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历史背景。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前,文学界讨论的“大众”很多时候也只是一小部分能阅读、会表达的传统读者、图书消费者,很自然地忽视了那些与文学文艺生活没什么关系的普通民众。

实际上,正是互联网技术发现了大众,让大众真正成为了可看见可交流的无数个体。而新时代以来各种全新的数字媒介平台,像微信、微博、豆瓣、抖音、小红书等,更进一步地拉近了普通人与文学文艺的距离,让传统的写作、发表不再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事情。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很多普通人通过写作成名、改写了人生命运的故事,通过网络的传播,也成为一种社会效应。比如东莞能够成为打工文学的圣地,这与第一批打工文学作家王十月、郑小琼等人成功故事的广泛传播直接相关。

东莞于2006年开始成立的“中国作家村”,聚集了很多作家、评论家,开展了很多文学活动。线上传播,与线下文学工作,共同构建了东莞的大众写作氛围,也让东莞具有了大众写作传统,这也是我们今天依然能够在东莞发现像温雄珍、曾为民、王瑛等新大众文艺创作者的重要缘由。

新媒介技术不仅是新大众文艺创生的文化语境,也重塑着新大众文艺的媒介形式。媒介技术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工具,它有自己的物质特征,会逐渐影响我们的文艺表达,甚至重塑我们的接受习性。比如影像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大多数青年人欣赏文艺作品的习惯。

这种改变既包括认知层面的方法,更关键的是生理层面的感知方式。对于文艺接受而言,传统注重叙事逻辑的审美习惯,已经变成了强调情动效果的具身体验。大众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有了新的接受习惯,必然生成新的审美需求,这反过来重塑着我们的艺术形式。新媒介时代的“新大众文艺”,需要主动调整表达方式,适应“新大众”的情感需求和感知结构。

在新媒介技术出现之前,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时,核心问题是文艺如何通俗化,如何用大众能够欣赏的、乐于接受的语言和结构,这是将大众作为读者、接受者,以大众的文化习性来要求文艺创作者改变写作风格。

但新世纪以来新媒介技术语境下生成的新大众文艺,这“大众”就不只是接受者,而是创作者、接受者、评论者、消费者全链条的“大众化”,这有赖于媒介技术的支持。这不仅仅是网络写作与数字化阅读的问题,更是AI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介、跨媒介融合现象。

数字化阅读,让很多阅读者逐渐转化为网络写作者。网络写作者,也借助新媒介技术,成为文艺传播者,甚至成为跨媒介改编的实践者。如大湾区青年作家陈崇正、吟光等,他们既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者,也在尝试用AI技术将自己的作品音频化、影像化。

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传统需要巨额资本、宏大技术支持的机构型媒介融合,逐渐变为成本低、效率高的个体性媒介融合。新媒介时代的大众文艺,是多种形态文艺形式的融合性表达。

当然,我还想强调的是,文艺有其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不变的内在面。技术在发展,大众在变化,文艺要意识到这些新变,同时也要坚守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文艺是温润人心的文化作品,有其文化传承和讲求“真、善、美”的基本要义,也有其内在的艺术品格和人性逻辑。在新媒介时代,适应新的媒介技术、走向新的大众的同时,也应持续强调艺术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