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ei茶官方app,全国茶楼信息网,唐人阁论坛(品茶),楼凤网兼职平台入口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宋盼 | 《如风似璧》:在封与闭之间生长的“长青”

更新时间:2025-04-22 作者:宋盼来源: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太极拳第九式“如封似闭”,以守为攻,化劲为柔,看似闭合的姿态中暗藏破局之力。张欣的《如风似璧》以太极拳第九式为精神内核,将岭南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东方哲学相勾连,在守与攻、闭与开的辩证中,完成对女性命运、地域文化与时代困境的深度书写。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展开叙事,在现实与诗意之间架起桥梁,既呈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也暗含了岭南文化特有的柔韧与锋芒。

微信图片_20250422102222.png

一、破茧与重构:女性困境中的主体性觉醒

作者在自序中写到,“说到人的精神内核,北京大妞是飒,上海小姐是嗲,广州女人是韧”。这一“韧”字,贯穿起书中女性的命运轨迹。她们绝非传统文学中被动承受苦难的女性,而是在战乱的夹缝中,以柔克刚地完成自我重构。苏步溪,心娇,阿麦自不必说,步溪的母亲能够在战乱中独撑家庭,姜穗能够在大事面前拎清是非,妙合的女子们亦有情有义。同男子相比,她们身上有一种广东长夏一般炙热难耐的韧劲。

值得注意的是,张欣并未将笔下的女性简化为二元对立的“新女性”或“旧女性”符号。步溪独自开了医馆,在治病救人中找寻自己的意义;心娇经营着福安茶舍,虽中途夭折,也算是自己对命运的反抗;阿麦在经历了诸多事情后也完成了自我成长。她们既非全然割裂传统的激进者,亦非固守旧俗的被动者,而是在新旧交织的现实中,以“如封似闭”的智慧寻找平衡。正如王德威所言,现代女性书写往往呈现“传统伦理与现代主体意识之间的撕裂”,而张欣的独特之处在于,她让这种撕裂成为角色生长的土壤。步溪行医时对患者的共情,既承袭了传统女性“慈柔”的伦理底色,又通过职业身份跳出“贤妻良母”的单一框架;心娇茶舍上的“福安”二字,既寄托着旧式家庭对安稳的执念,亦注入个人对命运的抗争。她们在“旧”的土壤中扎根,却以“新”的姿态破土而生。

二、烹味与愈心:味觉书写的双重救赎

若说女性主体性是小说的精神内核,那么岭南美食则是承载这一内核的血肉。作者放下宏大叙事观念,转身寻找“美食”这一元素。张欣以“食大于天”的笔触,将艇仔粥、牛腩面、炖汤化作叙事钥匙,一碗妙合妓寨的艇仔粥,以材料的繁复暗喻风尘女子浮华下的挣扎;阿麦低谷时的一碗清粥,则以米水交融的纯粹来象征她从依附到独立的蜕变。食物在此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救赎的隐喻,人物在味觉中寻得片刻安宁,亦在烹饪中重获对命运的掌控。

这一书写策略与葛亮的《燕食记》形成微妙对话。后者以“莲蓉月饼”串联百年家国史,侧重宏大历史叙事;而《如风似璧》则让“粥”成为个体记忆的容器,通过市井厨房的方寸之地,折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差异背后是叙事立场的分野,葛亮以男性视角书写家国史诗,张欣则以女性目光凝视民间日常。这种对比凸显了《如风似璧》的独特价值,在岭南的烟火氤氲中,女性通过味觉书写完成了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诠释。在《如风似璧》中,美食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点缀,更是时间、记忆与情感的交汇点。张欣通过对岭南饮食文化的精致描绘,使其具有极强的生活质感,同时构建了一种深具文化意蕴的叙事策略。

三、守土与越界:岭南底色中的现代性书写

书中的岭南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符号。西关大宅的兴衰见证家族沉浮,九如海鲜舫的喧嚣映照世态炎凉,太平戏院的锣鼓声里藏着文化血脉的搏动。张欣以细腻的笔触,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务实精神注入文字之中,战乱中仍要“吃一碗牛腩面”的执着,夜市里“去做才有希望”的生意经,皆是岭南人在时代缝隙中立足的生存哲学。

这种地域性与普世性的交融,在人物命运中达到顶点。岭南文化的柔韧赋予角色双重力量,面对压迫时,她们以“闭”的姿态化解冲击;在机遇面前,又以“封”的蓄势骤然发力。这种精神内核贯穿于小说始终,成为人物在现代社会中立足的根本,也赋予了《如风似璧》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思想深度。

《如风似璧》的终极魅力,在于将东方哲学转化为生存美学,张欣以“粥”的包容承托个体的创伤,用“西关”的褶皱收纳历史的尘埃,更借“如封似闭”的辩证,让那些曾被时代标签禁锢的岭南女子,终在柔韧中破局。张欣不仅解构了传统性别叙事,更在全球化语境下,为如何守护文化根脉、重构个体身份提供了东方智慧——真正的力量,或许正藏于闭合时的蓄势与开放时的从容之间。

(本文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传学院研究生,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