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ei茶官方app,全国茶楼信息网,唐人阁论坛(品茶),楼凤网兼职平台入口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专访: 共同绘就新时代广东文学新胜景

更新时间:2025-04-01 来源:广东文坛

2月20日至22日,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

广东文学,在全国文学版图中有着怎样的优势与特色?展望未来,广东又将呈现怎样的文学图景?为此,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

找准本土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最佳切入点

问:在新时代背景下,省作协有哪些新的使命与定位?

向欣:广东省作家协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省级作协之一,省作协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繁荣创作、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积累新经验,形成较强的文学竞争优势,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文学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继往开来,我们将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定不移推进文学振兴,以创作繁荣、佳作涌现、人才辈出为目标,更加坚定建设与广东经济地位相称、与文化强省相符的文学强省,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走好新时代广东文学的赶考之路。

问:在广东文学的发展格局中,有哪些亮点值得重点关注?

向欣:硬件方面,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文学馆,迄今已接待观众近60万人次,是打造湾区文学“新高地”的重要平台之一。

软件方面,我们举办了系列重大文学活动,全省文学创作展现出新的活力和可能,“新南方写作”“粤派批评”唱响全国,网络文学“大流量”与“正能量”深度融合,全省微短剧创作方兴未艾,“文学粤军”美誉度不断提升。文学“硬件”提档与文学“软件”升级,文学“软实力”赋能发展“硬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问:广东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您认为本土文化在广东文学创作中有哪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向欣:常言道,“山东出将,山西出相”“无湘不成军”“无徽不成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每个地方都拥有独特的文学素材和创作资源。时至今日,省外文学人士提及广东文学作品,仍然念念不忘欧阳山先生的《三家巷》。而在改革开放早期广东奉献的《雅马哈鱼档》《外来妹》《情满珠江》《公关小姐》等文艺作品,也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这些文艺经典的成功,有创作上的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其中最大的启示是:作家找准了本土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最佳切入点。广东作家面向全国的根本优势,就在于立足广东。我们要深挖广东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特色创作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以文学的形式演绎时代变迁、反映多彩生活。

长期以来,本土作家、入粤作家、新文学群体互学互鉴、交心交融,文学队伍的开放、多元,繁荣拓展了广东文学的时代性、现实性、丰富性。我们要乘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促进文学的互鉴和创新,增强文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共同绘就新时代广东文学新胜景。

积极探索繁荣文学创作的“广东方案”

问:青年是文学的未来。省作协在发掘、培养和扶持优秀青年文学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如何激发青年作家的创新力与原创力?

向欣:文学事业要靠一代又一代有激情有能力的创作者薪火相传,要靠一拨又一拨有理想有抱负的耕耘者接棒开跑。过去一段时间,省作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青年文学工作。

陆续实施了“青年作家培根铸魂工程”“青年作家英才培育工程”“青年作家精品创作工程”和“青年文学传播提升工程”。重点打造两批青年作家百人方阵,同时还不断整合资源,加快对优秀青年作家作品的研究、宣传和推广,让优秀的青年作家作品有市场、被看见。

今后,我们将实施“青年文学粤军创作扶持计划”,培育第三批“文学粤军”百人方阵。实施“广东文学伯乐计划”,邀请文学名家对文学新秀进行“传帮带”。务求通过多种举措,推动广东青年文学更具有标识度、美誉度。

问:近年来,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广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认为网络文学在内容创作、作者成长及行业影响力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向欣:无论是组织建设、人才队伍还是平台机制,广东网络文学都可以说走在全国前列,甚至独占鳌头。这些年,我们积极探索繁荣网络文学创作的“广东方案”,成立了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目前发展会员558人。

广东作为网络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和网络文学重镇,是短视频产业链转型微短剧产业链最快的省份,在微短剧制作三环节中的剧本和发行销售方面占据行业领先地位。我省微短剧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以广州为核心阵地,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涌现出的相关企业,全线打通微短剧上下游产业链路,全省微短剧发展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省作协将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促进网络文学创作从“高产量”向“高质量”提升。将推动成立广州市、深圳市网络作协,努力把更多优秀的青年作家、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业余作者等吸纳到作协、网络作协的大家庭来。同时,着力打造辐射全国的明星作者,带动全省精品创作。

突出文学的社会与公共服务功能

问:请您结合广东文学馆的运营谈谈省作协如何通过文学活动和社会项目服务大众?如何增强文学的社会功能?

向欣:省作协高度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提升公共文学服务水平,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策划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学服务活动。目前,在全省建立16支文学志愿服务队伍、扶持25个基层志愿服务项目,指导全省开展文学志愿活动超过400场,通过线上线下参加志愿活动达到200多万人次。今后,将配合实施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广东文学馆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建设智能化、科技化、数字化的文学场馆,着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学大本营,成为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阅读、交流、创意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殿堂。把文学场馆作为生态来经营,擦亮文学惠民活动品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建设文学创作生产的“孵化器”“发动机”。推进文德路“红楼”修缮项目。利用好岭南书院、花城文学院等公共文化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文学志愿活动等。

问:广东文学如何通过互学互鉴、交流合作,推动广东文学繁荣发展?

向欣:近年来,我们与各兄弟作协组织强化沟通协调,不断汇聚各类社会主体的资源和力量,积极拓展“大协作”工作格局,形成文学工作合力,使作协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加突出,桥梁纽带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凝聚力、影响力和工作活力显著提高。

一是深化文学界合作。自2010年起,在中国作协的指导下,省作协与内蒙古作协缔结“结对子”关系,合力打造“岭南文学”和“草原文学”两块金字招牌,在培训、交流、翻译、出版等方面,充分利用双方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互补性,发挥协同作用,扩大文学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与四川省作协签订关于传承书写东坡文化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新疆文联(作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作协)签订文化润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是探索跨界别合作。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省工商联、河源市委、市政府、省出版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省出版集团、广州市委宣传部成立花城文学院。联合东莞市委宣传部、樟木头镇委镇政府等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分别在汕尾、东莞、云浮市创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基地。在中山市、韶关市始兴县、河源市、江门市分别设立“美好生活基层行”中山“小康样本”创作基地、省作协生态文学创作基地、省作协万绿湖创作基地、省网络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25年,我们将承办中国作协“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活动。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写作计划”,接受国外作家申请,经评审后邀请若干优秀国外作家于每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创作湾区主题文学作品,加强国际文学交流合作。

以“三联通”打造新时代的广东文学链

问: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广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您看来,文学如何更好助推影视创作?

向欣:近年来,广东一系列优秀作家作品受到青睐,陆续被改编为影视剧、音乐剧、话剧,积极探索“破圈”“跨界”传播。

张欣作为“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在影视改编方面屡有尝试并广受欢迎,其长篇小说《千万与春住》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吴君中篇小说《深圳西北角》被改编为电影《非同小可》;邓一光小说《你可以让百合生长》被改编为音乐剧《天使合唱团》;熊育群长篇小说《金墟》被改编为话剧。

此外,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中篇小说《飞发》分别入选第六届、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与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合作设立的“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盛可以中篇小说《建筑伦理学》入选首届中子星·小说月报影视改编价值潜力榜。魏微长篇小说《烟霞里》、王十月长篇小说《不舍昼夜》等,也正在进行影视转化。

今后,我们将发挥文学作品作为一切文艺“母本”的独特效应,释放文学的广谱能量,共同推动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同时务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广东文学与科学技术双向奔赴,做好新质生产力与文学事业各项工作的高效融合,改善文学传统方式和发展路径,把巨变新变转化为新时代文学发展的新机遇,使文学的“变量”成为文学的“增量”,进一步拓宽文学道路,光大文学价值。

问:作为广东省作家协会的负责人,您希望广东的文学发展在未来呈现怎样的图景?您对广东文学创作者有哪些寄语?

向欣:广东文学事业迎来了云程发轫、雁行破阵的新机遇,我们要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持系统观念,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更好释放文学潜能、重塑文学地位、彰显文学价值,以“三联通”打造新时代的广东文学链。

一是推进“硬联通”,搭建文学新平台。坚持加强广东文学硬件建设与增强广东文学软实力相结合,不断完善广东文学馆等设施建设,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锻造文学创作生产的“孵化器”“发动机”。

二是推进“软联通”,探索工作新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携手港澳共建一流人文湾区,积极促进粤港澳文学界融合创新,探索建立先进的文学合作机制。胸怀“国之大者”,面朝星辰大海,铁肩扛道义,挫万物于笔端,不断推出“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的出彩之作。

三是推进“心联通”,构建精神新家园。共同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岭南文化,发挥作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多为广大作家和基层作协组织送温暖、办实事、解难题,给孜孜以求、弦歌不辍的文学追梦者更多扶持关爱,走出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来源:羊城派,作者:孙磊、邱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