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ei茶官方app,全国茶楼信息网,唐人阁论坛(品茶),楼凤网兼职平台入口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 > 工作回顾

散文创作从历史文化与观照现实中探索精神领地

——“广东文学这五年” 系列报道

更新时间:2025-02-17 作者:黄雪敏来源:广东文坛


微信图片_20250217150725_副本.jpg

▽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积淀为散文创作提供了沃土。史薇薇? 绘

2019年以来,得益于开放的观念、宽松的环境、活跃的文坛氛围,广东散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创作态势。作家们立足本土生活,穿越历史回声,接续过往余韵,积极回应现实,拓展新的风貌。五年来,广东作家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全国性散文类刊物及综合性文学期刊的散文栏目上,不少作家在期刊上开设散文专栏,作品被转载、收录进各大散文年选和排行榜的比例逐年上升。不仅数量上创新高,质量上也有不俗的突破,作品在题材的广度、主题的深度和风格的多样化上,为湾区文学增添了不少亮色;在冰心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琦君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和各大文学奖项的散文类别中均斩获了不少奖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一、寻绎历史和地域的文化肌理

广东散文家对岭南这片热土倾注了满腔热血和无限眷恋,纷纷将笔触伸向过往,解读历史人物、追溯家族兴衰、挖掘地域文化底蕴。

其一,是对历史文化的探寻。

这类作品依托史料,将笔墨落在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身上,以现代意识穿越历史的回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获得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作家面对苍茫的历史,发微探赜,鉴往知来,予人以启发。

詹谷丰的散文集《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以详实的史料记载和后人评论,来展现左联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和精神成长史,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再现了左联青年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找到了百年党史、左翼文学和岭南热土的关联。散文集《一座城池的一百张面孔》,以历史人物为经纬,聚焦古书、古琴、名园、食物,通过朝代更替之际乱世枭雄、忠义人士和文人墨客的人生抉择和生活故事,表现了地域群体的民族气节、士人风骨、书香文脉,展现了一代代东莞才俊的人格魅力,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东莞作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演变史。

林汉筠“听、喊、读”系列历史文化散文的第三部《岭南读碑记》,将目光凝聚在蕴藏人文历史的石碑上,以“读碑”的方式进入东莞的历史,诠释东莞的文化渊源,探寻岭南精神的代代传承。作者用自信的眼光去挖掘历史、阐述历史,落笔写的是东莞的老故事,视野却远远超越东莞,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问题;聚焦岭南文化,意义也超越岭南文化。为城市立传,替历史发声,这类历史文化散文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从容切换,情真意切、丝丝入扣,饱含文化使命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翻看历史,过往的人、事、情总容易激荡起人们的关注,历史中个体生命的际遇和浮沉,特别是江山易代、家国乱离之际他们的选择和离弃、人格与气节,都对当下有莫大的启迪。陈启文的《大宋国士》依托详实的史料,全方位多侧面呈现南北宋二十位国士的精神风貌,广泛切入他们所处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再现独特的生存环境,以期“重新发现一个王朝”。

黄国钦《拉祜的歌声》中的历史文化散文,写得纵横开阔,荡气回肠,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水乳交融、节奏收放自如,“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贯穿始终,串联起历史人事及其背后的渊源和秘密,在写实和想象之间腾挪跌宕,妙笔生花。作家将笔墨投注于某一地域——潮州、广州、南海、内蒙……将人文地理、山川景物、风俗民情和文化渊源等诗意地融合在一起,转化成一座座城市的文化风情与精神气韵,揭示了地域文化在历史流变中的生机活力,同时也寄托了文人学者对历史与当下、自然与人文、乡村与城市、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等诸多关系的深切思索和厚重的人文关怀。

还有不少作家,回望历史、凝视当下,通过对个人成长史和家族兴衰史的考察,来反思个人生活和历史之间“共生共振”的关系。质朴又充满细节的叙事赶走了空洞的抒情,代际回望带来的审视和检阅的距离,使文章跳出了个人感怀抒情的拘囿,获得了一种田野调查的现场感,一种社会学的观照,由此展现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突破了创作视野的局限,提升了广东散文的整体格局。

其二,是对地域文化的重勘。

岭南文化绵延数千年,生猛且务实,包容而交融。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都不乏热爱它的“书写者”。

美食是本土文化元素的重要构成,是不少作家解读广东精神的一个重要切入口。作为一名“新广州人”,江冰近年来笔耕不辍,致力于从衣食住行、文艺娱乐、民俗风情里,展现羊城万花筒的景观,为岭南文化打造了一张独特的名片。他的散文集《老码头》《岭南乡愁》写四方本土、岭南美食、岭南凡人,为粤东西南北的不同文化提供了一次“美的逡巡”,文字酣畅淋漓、活色生香,笔调率性自由、趣味盎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这座城市“宿命般”的热爱和亲近。

周松芳的《粤菜北渐记》以时人的日记和笔记为主要素材,广搜史料,专述粤菜在晚清民国之际北渐之历史和情状,其间不乏文人学者、政商名流之轶闻逸事,更见区域盛衰、风气嬗变,可谓一部意蕴深长的岭南饮食文化生活史。盛慧的《粤菜记》,以一个美食家的身份,用文字复现大厨对粤菜厨艺的传承和创新,传递岭南味道背后的匠心所在和技艺追求,写出了粤菜的精华和灵魂,更折射出食物与文化之间的隐秘关联。“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佳肴美食,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更勾连着世相人心;人情冷暖,也折射着粤菜行业的发展变迁和粤地文化的丰富驳杂、兼容并包,更传递出岭南人平和、乐观、豁达的性情和文化性格。

建筑,也是透视现代化城市文化底蕴的一扇窗口。盛慧《大湾的乡愁》通过对大湾区颇具代表性的古村落的实地走访,从民居、宗祠、风物、习俗等方面切入,由表及里、以点带面地深入梳理岭南文化的肌理,探寻岭南文化的根脉,以现代的眼光去发现传统建筑的当代价值,呈现大湾区的万千气象,展现岭南人的文化自信。?

陈俊年的《南方的岸》、徐启文的《北江水?珠江浪?南海潮》、陈东明的《珠江潮汐美》、杨芳的《守河者——西江漫笔与河流记忆》等书,全景式地书写珠江,展开了一卷卷历史的祖辈、父辈、晚辈与家国情怀的感人篇章。章以武的《风一样开阔的男人》、陈锡忠的《春心语思》情感饱满、文气充沛、烟火味十足、时代感强劲,为读者了解岭南故事、体味岭南风情提供了不少饶有意味的信息?!耙环剿裂环饺恕?,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这些作品中岭南明丽秀美的风光、温和宜人的气候以及岭南人淳朴务实、乐观开放、进取拼搏的精神,体现出了鲜明的岭南文学特色,且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岭南散文风格一脉相承。

在探寻潮汕地域文化方面,鄞珊近年来出版的三部散文集《日光底下》《尘间?扉》《大地幻影》颇具特色。她用鲜活的文字打开一扇地域的文化之门,将带着浓郁的海风和独特的潮汕味道的故土生活呈现于读者面前。鄞珊写潮汕人的“靠海吃?!?,写出了一种民间社会的乐观和笃定,一种丰富而自足的民间生活情态。这些故乡的风物志,饱含了作家对人生、社会的反思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善良的播种和收割,对恶和鄙陋的筛弃。

二、观照流动变化的岭南现实

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大省,东莞、深圳、中山、佛山、广州、珠海等城市都是客居之城,文化杂糅,思想碰撞,为文丰繁。外来者带着家乡的文化与印记来到广东,参与了广东的文化建设;多元开放的广东生活又重新塑造了他们。流动变化的岭南现实引发作家去发掘城市的现代品格,考察都市中人与人、城与人关系的变化,把传统题材和世俗生活写出新意来。

其一,城市之光。

在记录都市生活,探寻城市之光的创作方面,深圳作家王国华的《街巷志》系列散文(计划写十部,目前已出版了六部),是近年来都市写作中颇有新意和创见的作品,不仅有现实意义,同样具有历史价值。他立意要在文字中呈现出“一座城”的风貌和精神,赋予这座城市“忧伤”“优雅”等更多的人文品格,为“这个城市铺一层底色”。他把都市人无所适从的感受命名为“城愁”,“城愁”不是愁苦、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传统乡愁,而是浸泡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有忧伤和传说可寄托的城市性格。作家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感受城市的“快”和“慢”。他的写作,是“渺小的我,庞大的深圳,在相互探索”。鄞珊则独辟蹊径,从心理的角度来揭示当代都市人群的创伤和隐疾,照出了都市人的心魂。她的“心理非虚构”系列散文打开了一个想象和审美的新天地,开辟了都市散文写作的新空间。

“邂逅一座城,书写一生情”,越来越多的作家将深情和笔墨倾注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上?;瓶瞪摹兑缓伪獭肪劢构愣拷牒N诘暮1呱?,写海的人物,海的风情,海的力量,勾勒出以鲜味、趣味、情味为特色的日常风貌?!墩硭巍肥锹锤氏缁⒚诺囊环狻扒槭椤?,用生动细致的笔墨写出了一个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型的虎门,一个历经变迁而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都市。陈彦儒的《浪漫珠?!掖庸糯础肺琳哒瓜至酥楹:托四礁龀鞘胁煌姆绮?。近年来的都市散文,不再是浮光掠影式的都市走笔,作家们致力于“往纵深写”,从不同角度对所在城市的文化个性秘密进行解码,写出了一个个身影斑驳、气象万千的新都市,传递出地方的精神气象,拼贴出了一幅湾区的“清明上河图”。本土作家和移民作家共同分享着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在追溯历史与观照现实的双重语境中展现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二,故土之思。

“在城市和故乡之间穿行”,是大部分广东作家,也是千千万万“都市候鸟”的真实写照。城市新移民一边怀念乡土,一边追赶城市的节奏,追问着“这是一个适合做故乡的地方吗?”怀人忆旧、抒写故土情结和家园意识,仍然是近年来广东散文的重要内容。但作家们逐渐摆脱了沉溺“乡愁”的感伤基调,没有流连于一方乡土而自我陶醉,而是在痛楚、眷恋、爱恨交织的情感基调上,以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突出的当代立场,回望故乡,审视乡土,以返回的姿态抵达现实,完成他们对现实的观照。

耿立的“乡愁”,则绵远、悠长、充满了焦灼和渴望。他笔下的乡土世界,不是祥和、安宁、优雅、宽厚的梦乡,而是粗粝、坚硬、脆弱、带着血泪和创痛的伤疤,充斥着鲁西南平原乡间的拥挤、芜杂、人畜共生的气息和味道,“潜伏在我血液的深处,骨髓的深处”。乡土给“我”以精神的滋养,但乡村伦理的沉重与不堪却让“我”黯然神伤。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揭下了乡村的温情面纱,以批判的视角敞露出封闭与保守、贫穷和落后造成的人伦畸变和情感缺失,对人生、对命运作出更深层次的体悟和审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显示了乡情散文独特的力度和重量。

周齐林《大地的根须》、谭功才《南方辞》、马拉《一万种修辞》等书记录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打工群体”从北到南的工作和生活,刻画了一组组乡村小人物的群像,礼赞了底层民众坚韧不拔的意志、刚毅冷峻的品格和柔软慈悲的心怀,向读者展示出贫困农村和动荡时代在个体身上烙下的深刻印记。作家透过记忆的望远镜,一遍遍地回望故乡,将个体体验和视角融入时代洪流,以在场、见证与思考为脉络,还原乡土和城市的时代变迁。在邓醒群的《给梦安个窝》、谢新源的《东城外》、陈思呈的《私城记》中,作家念兹在兹的,正是那一个“精神原乡”。孙善文《在隧洞中穿行》、林友侨的《远方有梦》、秦锦屏的《万木生芽》、叶耳的《深圳的我们》等散文集,也以远方的故乡和当下居住的城市为双重坐标,将两种人生经验融合交汇在文字中,深情地抒写家国情怀和对故土的眷恋。

其三,劳动者之歌。

日新月异的大都市接纳了一批批沉默无语的劳动者,他们在城市中的足迹,是迁徙、是流动,也是寻梦、是眺望。记录这一群庞大而无声的人群,也成为近年来广东作家的创作使命。塞壬以《沉默、坚硬,还有悲伤》《镜中颜尚朱》《无尘车间》三部散文集,执着而坚韧地书写着“底层”的生存境况。她用有温度有质感的文字,来抵挡虚无、对抗遗忘、记载和铭刻那些稍纵即逝无法复刻的现场本身。作家警惕着写作的猎奇和探密的心态、力避道德绑架对写作的干扰,以平视的姿态融入这个群体,力求客观冷静地展现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她写出了时代的创痛,更写出了直面这种创痛的愤怒、忧伤和坚韧,传递了一种坚守现实主义写作精神的理想光芒。

彤子《生活在高处》通过女性的视角,用平实生动的语言,细致描摹了一群在建筑工地上高空作业的女工群像,使那些未曾被“看见”的身躯和她们所承受的苦难变得可见、可感,写下了我们时代女性劳动者真实的生存现状,擦亮了时代皱褶间闪耀着的普通劳动者的光芒。

三、探索阔大深邃的精神领地

散文的精神性,或曰思想性,是散文的骨骼。它是散文作家人格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凝聚着作家的个性、意志和能力,表现为思想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及心灵的自由性和丰富性。近年来广东散文作家高扬思想的旗帜,他们对精神领地锲而不舍的探索,突出地体现在两类作品中。

其一,是思想散文对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不懈追求。

《生命是一本书》是蒋述卓在学术研究之余用“另一套笔墨”写就的人生感悟,在山川行游、历史考据、文化感悟和友朋交往间,袒露作家的真性情和哲理妙趣,别有一番风味。文章篇幅不长,材料信手拈来又裁剪得当,叙述从容大度、舒缓流畅,处处显示出文化学者的涵养、博识和情怀,让人充分感受到作者充沛的生命意识和豁达睿智的哲学领悟。

林岗的《漫识手记》凝结了作者多年来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人的‘三百篇’”,充满了一个知识者对自我、人生与世界的思考与感悟。该书收录“片段体”文章共282篇,分为“伦理信仰”“社会历史”“人间岁月”三辑。总体上看,虽然主题漫杂,写法随意,不相统一,但侧重思理,涉及的是关乎伦理、信仰、社会、历史、人生的大命题,精神指向集中于对自我与世界的思考与追问?!笆旨恰?,区别于公开发表的规范著作,没有完整的体系、宏大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却能随时随地容纳作家的思考、调整、补充,也更具个人性特征。

林岗拥有细致的观察力、洞察力和想象力,擅长穿透事物表面,并对事物的内质进行层层剖析。关于“权力”“起源”“思想”“自由”“信仰”“顺从”这些话题,是全书着笔最多的。整部作品,就是作者用以保存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的仓库,读者可以经由这些“词语的丛林”,进入作者思想的腹地。作家对词语极其重视,他开篇即说:“词语如果抓不住思想,思想就会像一缕轻烟,飘散在渺茫无际的精神太虚。”词语是器物,是为思想“赋形”的外壳。但作者对语言又充满着一种思辨的眼光,这就使他的思考避免陷入一种形而上的片面?!堵妒旨恰烦行饲О倌昀大鹧月嫉拇?,具有哲学的思辨、批判的精神、怀疑的气质、智者的风度,同时又兼具人文精神和诗性情怀,达到了词与物的交融、思与诗的统一。

王国猛的《吹尽狂沙》《明月清风我》《江山犹是》等散文集,篇幅虽短,容量却不小,强调“文以载道”、追求“河山满视野,天地入胸怀”,在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心说物中,体察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哲学之美,是融合文史哲于一身的学术散文,短小精悍、自然潇洒,闪烁着思想的锋芒。

艾云、林渊液、黄倩娜等人,则以细腻而锋利的女性直觉和感受力划开坚硬事物的外壳,以思索的光芒贯穿写作的始终,锲而不舍追问存在的命题,叩问艺术的价值。

艾云在近年来的创作中找到了一条写历史人物的路子。她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带着鲜明的性别意识,设身处地地深入到当事人幽微、复杂的心理,探究人情人性的秘密,以此延伸自己的思考。笔墨所到之处,闪现着艾云特有的才情和诗意。她念念不忘的,是人类整体性的历史概念和恢弘主题下生命的光泽,那属于个人的时间、情欲和意志的张扬。在《那曾见的鲜活眼眉与骨肉》中,艾云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内心的困惑出发,与笔下人物一同经历情感的漩涡,在层层困境中突围而出,以理性的思辨、智性的洞察和诗性的感悟,抵达思想的彼岸。

林渊液的《出花园之路》,拥有鲜明的个人立场、女性意识和文体观念。她不满足于生活画面的浮光掠影或女性私人化经验的铺叙,努力跳出单一的视角,从多种身份叠加的复杂情境中反观自我、审视和重铸自我,充满了探索意识和反思精神。在健康与疾病,生与死,顺从与叛逆,此岸与彼岸,物质与精神,抵触与抗争,放纵与节制、中医与西医等多重关系中,作家踏上了一场艰难的思想跋涉之旅。强烈的精神探求饱蘸着情感的浸润,凝结为富有超验气息又充满在场感的文字,引人深思。

其二,是行走散文和生态写作中流淌的精神气韵和思想底色。

知行合一历来是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态度,“诗和远方”在深情召唤写作者不倦的步伐。作家们行走各地,探访生命的别样图景,以文字的方式追念和抚摸山水,在纵向追索(读史书、寻遗迹)和横向扫描(观照当下)中,将笔墨回归到“人”的精神这一核心要素上。

熊育群的《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是书写古代中国人漫漫迁徙的文字。作家在大地上漫游,感受今日之中国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遥想历史的变动与人口的迁徙,在追溯先人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的历史中,体验消失了的生命的现场,在对“灵魂”和“心灵”的关注中,彰显着生命本体的沉潜和认知。《僭越的眼》“以人的眼光看到了神的世界”,读出了宇宙的苍茫浩大和人之渺小如菌,领略到时间深处的奇迹和生命的奥秘。熊育群以极具个人化的视角和强烈的生命意识,打通历史接续时空、将个人的灵魂放在行走的足迹里,以有限的个体生命来体验无限的存在,让思想的向日葵永远追随时间的太阳。

行者张鸿,胸中怀揣着对自然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游历边疆,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在《月白如纸》中,她是女兵、作家、编辑、母亲、女儿,她阅读、行走、思考、摄影、写作……多重身份的叠加,让世界以更加血肉丰盈的姿态呈现在她面前。“走心”和“接地气”是张鸿散文的特点,书卷气、人情味和天地情怀,氤氲在字里行间,展露了作家自由坦诚的心性和坚定豁达的生命状态。脚步不停,思索不止,这一路的行程也是作者心灵和精神的成长史。

走出狭小的自我天地、暂时挣脱人情世故的现实羁绊,放眼神奇开阔的自然界,人的精神和灵魂常?;嵊幸馔獾氖栈瘛T诔即葱?、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也成为近年来广东散文创作中强劲的呼声。广东历来是全国生态文学重镇,2020年9月,全国首个生态文学创作基地在深圳市大鹏新区揭牌成立,为生态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力。

在一众作家中,杨文丰用心最专、用笔最勤,他十几年来创作的系列生态散文“自然笔记”自成一家、风格卓然,被誉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伦理散文之一。他对生态文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不遗余力地倡导生态写作,把“形神和谐,启智启美”视为散文创作的座右铭,开辟出一条融科学精神、文学美感和哲理内蕴于一体的自然伦理散文创作路径,体现了他对于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理解和敬畏。耿立写节气,谢有顺写观鸟,詹文格写植物的战争,冯娜写《诗经》和宋词中的植物……作家们怀揣亲近温爱之心,用细腻、朴实、灵动的笔触描绘天地万物的繁衍生息,观“物”悟“道”,探问人心、自然、宇宙的奥秘,写出了另一种风姿独特的“生态文学”。?

四、 结语

广东一直有很活跃的文学现场,拥有一支数量可观、实力雄厚、质量稳定的散文创作队伍,有较为清晰的散文发展脉络和鲜明的审美特性,在全国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2020年,沉寂已久的“广东秦牧创作研究会”重新擦亮了金字招牌,召开了会员大会,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研讨会和采风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散文届的交流和创新,促进了创作与评论的良好互动。

五年来,广东散文作家扎根南粤大地,探寻深邃历史,重勘地域文化,发掘城市特质,追问生命价值,以丰富的现实感、独立的精神性和活跃的文体创新意识,谱写出岭南人的精神气象、生活情态和审美追求,描绘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灵活、包容、务实的时代风貌,展现了广东散文源泉涌动、长流不息的历史传承和求新求变、敢于突破的新锐气息。我们期待作家们能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以文立心、以文铸魄、守正创新,不断拓宽视野、增大散文容量、避免写作的同质化和平面化,努力开创粤港澳大湾区散文的新格局和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