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 > 工作回顾
报告文学创作以“在场精神”凸显广东特色
——“广东文学这五年” 系列报道
更新时间:2025-02-17 作者:刘茉琳来源:广东文坛
2020年5月26日,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在广州举行。(资料图片)
过去五年广东报告文学作品丰富,且在创作话题的广度、创作内容的深度、创作手法的自由与专业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广东省每年都有超过六十名报告文学作家持续创作,每年创作发表作品超过百部,出版作品几十部。这些作品持续在全国各级各类的评奖活动、读书活动中收获奖项与好评,深受读者喜爱。综合来看,这几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在“在场精神”“红色传统”“广东特色”“人物纪实”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绩,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应该说一个可以预见的广东报告文学的高峰时代正在到来。
一、坚持在场精神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的综合体,但绝不仅仅是新闻加文学这么简单,而是对新闻的求实求真等在场精神的坚持,对文学求善求美等艺术精神的发扬。这其中对真实的追求是生命线,而有没有在场精神决定着报告文学的风貌。在过去几年中,广东报告文学创作在一些重要的关键的时刻没有缺席,在重大的公共事务、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广东报告文学也没有缺席,杨黎光、陈启文、张培忠、李兰妮、曾平标、许锋、谢友义、丁燕、西篱、莫华杰、张霖等人的创作都彰显了在场精神。
广东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陈启文近几年连续推出多部重要作品,仅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就包括《可可西里》《中国饭碗》《中华水塔》《血脉》《为什么是深圳》《如戏人生:洪昇传》等,可谓笔耕不辍。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从小岗村切入,从北大荒开始,书写上至国家领导人,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下至普通村民、农民,笔触所及的每一个点都牢牢地盘踞在中国饭碗的核心话题里,也不断地突破在粮食之外的关乎家国命运的话题。《血脉》则关乎另一个生存的重大问题——水,广东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该书先后入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2022年5月榜单,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于2022年荣获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近些年来,陈启文的创作一直处于高峰的勃发状态,他一直坚持以科学态度面对报告文学,追求真相、追求真实、追求终极价值,同时饱含着人文关怀。他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写出了深读、厚度与宽度。他的作品往往是对新闻、历史、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生态学的综合融汇,总能在内容与精神上不断丰富和延展报告文学的再现空间?!吨谢返闹魈獠唤鲇胫泄贰⒅泄幕?、中国环境有关,也与全球生态文明息息相关。文本从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切入,在客观书写的基础上介入主体沉思,是难得的厚重之作。2024年《可可西里》一经推出,即在各大读书榜单迅速成为读者喜读爱读的作品,相信又会成为广东报告文学在当代中国书写中的重要作品。
书写小康建设的辉煌成绩、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是人们铭记历史的方式,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由张培忠总撰稿、广东12位作家参与撰写、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四卷本、百万字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记录小康工程的史诗性报告文学。全书结构均衡,体例统一,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面涵盖,书写真正的“小康”。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说“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但是,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书写小康建设是以集体创作完成记忆建构,张培忠的《永远在路上:一个农民的一生》则是通过个体记忆重建时代记忆,这本书用多维视角、立体层面展开,包括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口述历史、文学评论、笔记图表、实物展示等方式,全书既全面扫描也不乏聚焦透视,从具体的一位农民扩展为一代农民。书写的既是一个农民的一生,也折射了共和国的第一代农民与祖国共艰苦同奋斗走过困苦岁月的历程。
报告文学作家谢友义这几年也佳作频出,中篇报告文学《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山乡村见闻》《他把粤菜玩出新花样》《欲与天公试比高》分别刊发于主流媒体,同时部分作品收入报告文学集《时代的追光者》,并参与创作《从黄浦江到叶尔羌河》,此外在红色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方面他也有非常优秀的表现。90后作家涂燕娜交出了书写广东的《轨道接起同城梦》《烟雨任平生》等优秀作品。丁燕的《岭南万户皆春色》不仅有典型人物,也有驻村过程,以点带面地书写扶贫工作。东方莎莎的《南程村与“第一书记”张力的几个第一次》,荣获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第四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二等奖。张霖、罗丽、吴海榕合作的《迎风破浪:新时代广州“智造”实录》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书写从“广州制造”迈向“广州智造”的大背景下,广州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的蓬勃发展,书写新时代广州企业的全新风采和奋发上进的精神面貌,并在历史的卷轴中留下印记。
除了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在场,广东报告文学作家也拿出了触动人心的作品《野地灵光》。李兰妮也许是国内第一个不断在抑郁症领域深耕,且以纪实方式处理精神病院以及精神病人这个群体的作家,是患者也是书写者,是自救也是救人,是个体也是群体,是个人也是社会。不管是关于生理、病理、心理的书写,还是对中国精神疾病治疗史的回顾,这其中的曲折与甘苦都在极为强烈的人文关怀之下。另一部与《野地灵光》异曲同工的作品是青年作家莫华杰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界微尘里》,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患上强直性脊柱炎,成为瘸子,无法去读初中,只能在家里务农。但他自强不息,通过拼搏与奋进成为准上市公司的高管,仍不断寻找生命真相,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李兰妮和莫华杰的作品都以亲身经历阐释着“在场精神”的重要性,并以这种书写自我的精神打动了无数读者。
二、深入书写红色传统
近五年来广东省作家协会非常注重红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的创作,书写广东红色传统的报告文学作品几乎是以集团军的方式出现,冲击着读者:李迅的《沉重的铁流——红军转战粤赣湘边全记录》、王国梁的《千里血脉——中央秘密交通线大纪实》、刘鉴的《激战三河坝》、陈雪的《穿越封锁线——粤港大营救始末》、陈典松与陈志遐的《黎明之前:广州起义纪事》、谢岳雄与黄剑丰的《第一次握手——中共三大与国共合作的形成始末》、姚燕飞与刘迪生的《燃烧的土地》、谢友义的《赤魂·赤土·赤旗——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群雕》、王心钢、梁观福的《赤焰——北江工农军征战记》以及梁小恩的《碉楼怒汉:南楼七壮士》《沧桑碉楼》等都是近几年出版的相关作品。汤炎忠在《江西日报》发表《高恬波:宁死不屈的巾帼英雄》,在《南方工报》发表《革命母亲黄三婆》《“小鬼敢死队”》等。此外,广东人民出版社还集中力量推出了红色地图系列丛书,包括《汕尾红色地图》(叶良方)、《惠州红色地图》(汤炎忠)、《阳江红色地图》(蔡少尤、曾海津)、《梅州红色地图》(张志平)、《潮州红色地图》(翁奕周)、《广州红色地图》(刘鉴)、《佛山红色地图》(张群)等。红色地图系列既有历史记载、田野调查,也有人物访谈、报告创作,将广东各地区主要革命遗址和事件用简明生动的文字串联起来,充分挖掘出这些遗址背后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景点、事件和细节,全面展示各地区的红色故事与红色文化。比如汤炎忠创作的《深圳红色地图》,就是一本用简明生动的文字讲述深圳革命历史的通俗文化读物,以报告文学的方式讲述宏大历史叙事下的微观革命事件和动人故事。
谢友义的《赤魂·赤土·赤旗——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群雕》是省委宣传部重点项目“红色广东丛书”之一。他将书稿分“赤魂篇”“赤土篇”“赤旗篇”三部分,从烈士的个人觉醒书写到生活环境与历史潮流,是把彭湃这样的高光人物放在群众基础上,置于中国农村环境中来书写,实现“群雕”写法。此外,谢友义还在书中设计了穿插全书的“创作札记”,在正文以外如批注出现在页旁。纪实文学与一般文艺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新闻性”,讲究真实、客观;作者创作札记的进入带来了一种还原创作现场的真实感。陈典松、陈志遐则在广州街头为张太雷、游曦等人落泪。陈典松不止一次提到书写《黎明之前——广州起义纪事》的一些片段时,自己是含着泪写完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对红色历史的回顾而感动,还是书写者与书写对象的生命对话,这也是《黎明之前》这本书给人最大的感觉,它少了一份多年以后重看历史的冷静,却多了十分对历史对先烈的深情回顾。李迅书写的《赤血——丘东平的战火青春》则致力于通过文字让丘东平这样一位革命者、文学家一开篇就立于读者眼前,让读者在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对丘东平建立起整体的勾勒与理解,他采取了切面与线索相结合的方式。切面是三组人物肖像,线索则是上中下三部,有点有面按照时间线索推进,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丘东平的革命人生,也展开了围绕丘东平的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早期革命史。王心钢、梁观福合著红色长篇《赤焰——北江工农军征战记》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和以前的《潜流》《锋面雨》一起,合称为粤北红色三部曲。该作品反映了1927年上?!八摹ひ欢狈锤锩录昂蟮?928年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全过程,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北江工农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的征战历程,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王国梁在《烽火》后,又出版《千里血脉——中央秘密交通线探秘》。为这部作品他寻找拜访近百名当年的老交通员以及红军后代,辗转史料馆枯坐书斋查阅研读钩沉大量史料,在撰写 10 集文献片《中央秘密交通线》脚本的基础上创作完成此书。
三、全面展现广东特色
对于报告文学,有了好的内容,还得有“广东特色”,是指在书写中有很强的在地精神,对广东本土的历史、社会、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自觉以报告文学的方式介入对广东本土的书写。
这几年许锋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有几部呈现出很自觉的广东特色,分别为2022年7月29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菠萝救援》,以及2022年6月2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竹乡厨韵》和《工匠之路》。张培忠与许锋合作的《竹乡厨韵》一文是针对“粤菜师傅”培养这一广东省热点项目展开的。全国素有“食在广州”之说,岭南饮食文化这几年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几部报告文学就是希冀从纪实文学作品中推动“食在广州”的文化品性?;乒盏摹冻敝荽肥俏顺氏炙闹卸猿敝莸睦斫猓俏巳枚琳呃斫馑哉庾堑那楦校骸耙酝敝莸睦肺幕榧?,基本上是历史学者写的,历史学者比较严谨理性,下笔不带感情,也不考虑可读性,而作家只考虑可读性。”所以他写的《潮州传》绝不仅仅是为一座城做传,而是考虑如何让读者走进一座城,阅读一座城,爱上一座城。海天出版社推出的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为什么是深圳》书写深圳一步步走来的艰辛与成就,这本书同时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陈启文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深圳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先锋精神;用干净利落的话语描述了深圳人追求速度和效率,尊重人才、重视创新的成功之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读者看到深圳海纳百川的胸襟,看到深圳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闪烁的城市之光。丘树宏、黄刚所著《中山传:伟人故里、千年香山》属于“丝路百城传”系列,以有限的篇幅聚焦伟人故里中山市,集中呈现中山市最鲜明、最亮丽的城市历史、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
邱少梅的《湾区古港》立足于大湾区背景下书写广州港。这部作品在广东报告文学创作的融合创新上展现了许多亮点,以一种全过程、全景观、全方位的思考书写广州港,整部作品语言较为轻松简约,又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兼容文学性与历史性。此外,袁瑰秋的报告文学《万水千山你最美》,以报告文学完成对广东公安百名英模肖像摄影展的全面记录以及深入解读。《生命河流摆渡人》由广东人民医院组编,谢显扬,陆基民、米军喜采写的关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及医院发展史的报告作品,以人物故事为主线,展示医院发展历程, 共收录109 位对广东省人民医院做出杰出贡献的典型代表的故事。陈晓玲的《布衣院士》、刘羽的《流溪河?!愣?U18 女足跟队工作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人物,深挖生命价值。袁琳伦书写的《阳光热线给我灿烂阳光》记录一个志愿者团体无私帮助已绝望的脑瘫女孩的故事。
四、人物纪实精品纷呈
在近几年的广东报告文学中,人物纪实是值得记上一笔的重要题材,这部分作品在创作中风格突出、精品纷呈,为报告文学中的人物塑造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与价值。
近几年,陈启文出版多部人物传记,除历史名人传记《如戏人生:洪昇传》,还发表了一系列与袁隆平相关的文本,这也是他这几年持续观察、追踪袁隆平的系列成果。他出版的专著《田间逐梦——共和国功勋袁隆平》入选“共和国功勋”丛书及中宣部 2020 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吨泄K颈澈蟮墓适隆贩⒈碓凇侗本┪难А罚队涝兜脑∑健贩⒈碓凇度嗣袢毡ā泛M獍妫缎禄恼钒朐驴≡?,入选《2020 中国报告文学精选》及《21 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2021 报告文学》。陈启文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不是‘菩萨’,不是‘神农’,却是一位足以用伟大来形容的农民?!毙慈宋?,陈启文会以最深刻的理解去书写,在《如戏人生:洪昇传》中他既书写洪昇这个历史人物,也思考文人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传主必须既符合别人眼中的形象,也符合他真实自我世界里的形象,但这两个形象有时又确实是矛盾的,甚至就因为这种矛盾才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
杨黎光的《脚?。喝嗣裼⑿勐笙偷谩沸吹牟皇锹笙偷迷缫盐耸熘挠⑿凼录#鞘苌撕蟮挠⑿廴绾蚊娑陨?,他丰富的长篇小说创作经验使得笔下的报告文学创作总有独特深入的视角,使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处理“人民英雄麦贤得”的故事从光辉开始,却迅速地跌入创伤病痛的折磨、社会运动的波动,以及平凡生活的无奈。这样的人物纪实作品就有了以点写面的功能,在麦贤得以及他妻子身上反映的正是最朴实的中国人、生活在静默角落里的普通中国人身上的民族性格,作者用可贵的创作拓宽了报告文学的容量。江先华、王心钢合著的《大宋名臣余靖》是韶关推出的系列韶关名人作品之一,不仅是一部可读性相当高的人物传奇,人物传记,这也是一部带领读者走进余靖所处的仁宗朝的历史书。文钦梅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故园月明》是一部家族史。以长篇家族史报告文学讲述自己母族杨家几代人在中国近现代的浪潮中的动人经历,作品中人物众多却个性鲜明、面貌清晰。丁燕出版的《等待的母亲》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她书写的是彭湃之母,是革命之母,也是新国民之母。丁燕的作品一向以情感浓烈为特色,在她的散文或者纪实作品中都可以读出她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着深沉的依恋,是一种毫不矫情的文字。在报告文学中丁燕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使得笔下文字总能穿越时空与读者共鸣。胡子明创作的《欧阳山全传》也是这几年广东纪实文学的重要收获。
2023年12月9日,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在广东省作家协会“岭南文学空间”召开。陈启文当选广东报告文学会长,广东省120多名报告文学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成立大会。学会的成立成为广东报告文学创作的有力保障,为广东报告文学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平台与机遇。
回望过去几年,广东报告文学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本文挂一漏万,还有许多优秀作品未能在此一一述及,这些作品有的产生社会影响,有的频频获奖,有的经受考验成为经典之作。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固然各有风格,比如有的朴实,有的清新,有的自然,有的流畅,有的深情,有的委婉,但优秀的作品又一定有共同之处,比如创作者一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敢于挑战社会问题的,或者是拥有卓越的文学想象力的,是能刻画典型人物。广东报告文学虽然千枝竞秀,但都共同产生于广东这片文化土壤。虽然过去几年广东报告文学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然有不少问题值得大家去关注,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来推动广东纪实文学的发展。相信广东的报告文学作家们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指向真实、震撼心灵、燃烧情感、愉悦审美的纪实作品,广东报告文学创作的高峰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