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ei茶官方app,全国茶楼信息网,唐人阁论坛(品茶),楼凤网兼职平台入口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汪树东 | 散步家的生态审美与诗意吟咏

——评方舟的生态诗集《草木有本心》

更新时间:2025-01-02 作者:汪树东来源:东莞+

微信图片_20250102145727.png

在广东当代诗坛上,方舟以其持续30余年的诗歌创作,凭借《海边的心跳》《在东莞的民间行走》《方舟十年诗选》等诗集奠定了其在“打工诗人”“底层书写”中卓然不俗的诗歌地位。近年来,方舟深受生态诗歌潮流的影响,慢慢地行走于大地上,仰观俯察,游目骋怀,留心于虫蚁之微妙,畅神于飞鸟之俊逸,体贴花木之静美,感悟水流之浩荡,笔之于诗,汇成一部崭新的生态诗集《草木有本心》。该诗集共分为五辑,第一辑《如何爱上一条河流》,第二辑《北岛之诗》,第三辑《草木有本心》,第四辑《复活的自然》,第五辑《突然向北》,包含100多首诗,大部分篇章为旨趣纯正、文字精美、诗意盎然的生态诗歌,对于推动当前生态诗歌的发展具有不俗的价值。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方舟散步家的生态审美立场。无论是朱光潜还是宗白华,都曾提倡散步式的审美姿态。朱光潜在《慢慢走,欣赏啊》一文中曾写道:“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大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许多人在这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 敝旃馇比衔挥新吕?,采取散步式的人生姿态,才能从看出世界的丰富华丽,看出美的所在。宗白华干脆把自己阐述中西美学的论著称为《美学散步》,也可见出他对散步式的人生姿态情有独钟。刘亮程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也倡导慢下的闲人哲学。无独有偶,方舟也自称为散步家。这可以视为诗人对过于追新逐异、嗜好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生活的一种诗意反叛姿态。诗人方舟置身于制造业、娱乐业发达的东莞,没有去歌颂流水线的湍流不息,也无意吟唱都市生活的流光溢彩,而是要以散步家的姿态,悠游地观鸟赏花,看河望天,感悟自然的节律,关心自然生态的兴衰,为现代生活营构出一种诗意的平衡。他在诗歌《置换》中写道:“作为散步家,他 / 谨慎地使用徒步一词 / 他拒绝旷野、无人区 / 那些可能的雪崩 / 恶劣的天气 / 还有必须携带的 / 生火及拯救的工具 // 他让慢安顿好了 / 骨头里的马匹 / 头脑中的风暴 / 血液里的江河 / 耳朵里的轰鸣 / 眼睛里的交响 // 散步家,在小区内简单信步/ 轻轻地触动大地的机关 / 足之所履,目之所及 / 万物共联,自洽自治……”作为散步家,方舟不是像梭罗那样喜欢荒野,而是就在日常生活的小区、城市里散步,只是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撤退出来,慢下来,从而发现万物间的普遍联系,也感受到了万物的自洽自治。

诗人方舟确立了比较自觉的生态意识,生态视野极为开阔。他深受梭罗、利奥波德、斯奈德等欧美生态文学家、生态思想家的影响。例如他在诗歌《龙湾岛的自然接受美学》中就引用了利奥波德的名言“像大山一样思考”,该诗写龙湾岛对各种人造建筑、人类活动和自然万物的坦然接受,写出了大自然的浩荡气象,也写出了诗人囊括万有的博大胸襟。在诗歌《芒种日》中,方舟写到他阅读约翰·巴勒斯的散文集《醒来的森林》,加里·斯奈德的《龟岛》,玛丽·奥利弗的《去爱可爱的事物》等生态诗集。在该诗集的第一、二、三辑里,方舟主要关注身边的河流岛屿、自然物候与花鸟虫鱼。但是他在第四辑中自觉地扩大生态视野,例如有写外来物种入侵的,《一种螺,在向北移动》写福寿螺,《薇甘菊传》写薇甘菊等;有写地球上物种灭绝的,如《大海雀》《论渡渡鸟的复活》《旅鸽》等。至于他的诗歌《在海心沙岛听垃圾在歌唱》更是选材新颖,写垃圾焚烧发电,大有惠特曼的《我听见美洲在歌唱》式的雄壮气韵。方舟在诗中写道:“在海心沙岛,垃圾在歌唱 / 它们歌唱一群觉醒的大写的人/ 在荒岛上重新安置了春天的绿房子 / 设计循环的道路,捧出交叉小径的花园 / 它们歌唱大力士机械抓斗,从大坑里 / 量出所有的同类的重 / 它们歌唱高温的助燃石和烈火中的凤凰 / 一个舞蹈着的自己和灵魂 / 歌唱冷凝管和无臭化的蒸气流 / 无数双升华着的无影之手 / 在推动涡轮转动,吐出火光一样闪耀的词根”。如所周知,垃圾焚烧发电,是生态环保的需要,是废物利用的典型。以往的生态诗歌很少能够像方舟这样关注城市生活的生态题材,因而他的这首诗歌无疑具有较重要的题材开拓意义。

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委婉批判,是方舟生态诗歌的一个核心主旨。方舟倾空了对功名利禄的粘稠情绪,也从常人过度的自我中心意识里蝉蜕而出,因而能够更为清晰地体悟自然万物,萌生出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他的《在始兴,草木有本心》《祝福一棵树》《鸟》《在浪漫海岸看望一棵树》《结识一棵唐柏》等诗歌均洋溢着各色自然生命的丰盈光泽,也呈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赤诚之爱。诗歌《另类蕨草》就鲜明地体现了生态诗人的独到眼光与温暖爱意。该诗写的是诗人发现的溶洞密室里被景观灯催生出的一小撮蕨草?!把丈屡ヂ夜謇?/ 像襁褓中得到庇护的安静的孩子”。诗人对那一小撮蕨草的爱意毕现于此。不过,方舟写生态诗歌,亲近自然生命,看到人类残害自然生命,也不是直接咒诅或批判,而是尽可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生态立场。例如他的诗歌《蟛蜞还乡》写龙湾岛的蟛蜞这种淡水产小型蟹类,写它们的生存、繁殖等习性,具体而微。但是诗人也写到在当地人眼中,蟛蜞只是作为水乡特产蟛蜞酱的原料。“电视寻味栏目里,有嘉宾深谙此道 / 满脸红光,分享久违了的制作技艺 / 蟛蜞粉身碎骨,清热解毒 / 像某种葬礼和牺牲被形容得 / 津津有味,活色生香”。普通人只想着吞吃美味的蟛蜞酱,谁会想到蟛蜞酱背后是万千生灵的葬礼和牺牲呢?这就是生态诗人的敏锐与同情,也是方舟式的委婉批判。方舟比较自觉地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在人与自然之间重建了一种微妙的生态平衡。例如在诗歌《植树华阳湖》中,方舟写道:“华阳湖裸露自己的心脏 / 它满怀心事。想酿出绿,让天空低下来 // 天空真低。我走到哪里都能碰到春天 / 在春天,我的身子开始消瘦 // 我瘦下来的身子可以让出一些空间 / 小树们可以住进自己的新居//就这样,我,华阳湖,小树 / 相互搀扶,一步步站到自己的位置上 // 华阳湖,它的纬度开始轻轻抖动 / 它的海拔,被拽回到自己的阴影里”。在诗人看来,人类不能过度地侵占自然,最好能够主动地撤退一点,为小树这样的自然生命留出生长空间。人、华阳湖、小树,各归其位,才能够织出和谐景观。

王诺曾提出生态审美的原则之一,就是全身心投入自然,从而对其进行审美的交融性原则。阿诺德·伯林特也倡导“参与美学”,主张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在沉浸式体验中调动人的全方位感官,以开阔的心胸接纳、感悟自然本身。诗人方舟的这种交融性、参与式的生态审美表现于诗集《草木有本心》中,就是对地方感的精心建构,尤其是该诗集的第二辑《北岛之诗》。所谓地方感,就是生态诗人对特定地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的全面了解和沉浸式体验,通过特定地方建构出稳定的自我感,并在特定地方获得身心的落定与归属。方舟要镀亮的是他生活的东莞市道滘镇蔡白村北岛。在此,他观察花鸟虫鱼鸟,看河流,欣赏变色树蜥,感受季节的变化,《北岛速写》《如果你看见了变色树蜥》《北岛重阳》《夏至蔡白北岛》《河之彼岸是北岛》等诗歌均是地方感的鲜明呈现。诗人在特定地方里感受到了心灵的安宁,例如他在诗歌《雨水或深海河》中写道:“深海河,在我散步的时段变得显著和亲密 / 我看见远方的雨水,它落下前 / 会让天空的一角先亮起来,但前额凝重 / 一心接雨的河面,异常安静”。诗人感受深海河的安静,也就是同时感受到了内心的安静。为了更好地深入特定的地方,诗人方舟还深入观察和感悟农历节气,体验其中蕴藏的农业文化的生态智慧,例如《芒种日》《夏至至蔡白北岛》《小满》《小暑也我将写下一串虫名》《大暑记》《处暑》《秋分》《北岛重阳》《大寒》等诗歌都极为精准地描绘各种节气的自然物象。在《小暑夜,我将写下一串虫名》中,诗人一改以往对昆虫世界的忽视,细致地写下身边的各种昆虫名,表达了诗人对特定地方的亲切融入。“今夜,我将尝试写下一串虫名 / 作为万籁之一种,替代我嘶哑的口器 / 重新发声 / 诗人原本从来不关注这些昆虫,现在却让昆虫代替自己发声?!比美コ娲孀约悍⑸馇∏∈巧说淖晕乙?,是特定地方感的自然呈现。

徐恒醇在《生态美学》中就指出,生态审美观应体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反映内在主体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其实,对于生态诗人而言,他们的最高追求也是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的洞幽烛微,对万物一体的生态体验的诗意言说。方舟虽然没有深入荒野,或进入名山大川,或隐居僻远乡村,但是他在散步式的生态审美中,也总能感悟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隐秘联系。例如他在诗歌《深海河是一条小河》中就写到,他的生命、生活,与深海河就像一对纠缠态的量子,彼此息息相关。在诗歌《鸟》中,方舟写道:“你无法分辨哪一只鸟 / 在模仿你的生活与转折 / 你和它们一致的时候 / 这个世界是美满的,可以来回走动”。鸟会模仿人的生活与转折,人也可以与鸟保持一致,从而感受到世界的美满。人与鸟的生命彼此共生互渗。方舟的诗歌《叠石志》更是写出了万物一体的生态体验:“我放过大海,大海就漂走了 / 我放过天空,天空就辽阔起来 // 但我不放过一块石头 / 我让它和我一起蹲着 // 它的血连着我的血 / 它身体内的银是我命里的金 // 很多远处的事物在地平线之外 / 现在,你可以坐到我的肩上来 // 你看累了,我们就换一换 / 你要说话,我们就叫海水也过来听”。在此,人和石头似乎已经融为一体,共同参与着浩浩荡荡的宇宙生命之流。

整体看来,方舟的生态诗集《草木有本心》确立了自觉的生态意识,生态视野开阔;洋溢着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也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更值得肯定的是,方舟重新镀亮的生态诗歌的地方感,点出了农业文化的节气密码,也呈现了万物一体的生态体验。方舟的这些生态诗歌选材新颖,意象独特,不少诗歌意蕴悠远,对于广东诗歌乃至中国诗歌的发展而言都具有不容低估的价值。

作者简介

汪树东(1974—),江西上饶人,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文学、20世纪世界文学研究。著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研究》《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文学》《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等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