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ei茶官方app,全国茶楼信息网,唐人阁论坛(品茶),楼凤网兼职平台入口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自定义类别 > 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 > 发言

王哲珠:我的乡村文学创作

更新时间:2020-07-21 作者:王哲珠来源:广东作家网

在我的创作初期,乡村题材占了很大的比重。

时代拐点里,中国农村的生活基础发生动摇、改变,农民们不断离开世代相守的土地,丢弃世代坚持的生活方式,走向城市。农村失去新鲜血液,失去醇厚绵长的生活魅力,日渐衰微、空荡。乡村所包含的,除了土地,还有生活方式、朴素独特的人世观,更有专属于乡村的、无法言说的味道,这样的生存形式曾长期地、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大地上,存在于中国人心灵中。我想用饱满的细节再现一个寨子在变迁中的点滴,叙写曾有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人与人的独特关系。于是有了长篇小说《老寨》。

《老寨》后一批中短篇小说思考农民逃离乡土后的困境,关心人物面对失落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时的疑惑,关注变动背景中生命的空虚与丰实,灵魂的孤独与自我,探索独特的生命感受与自我救赎。

乡创题材创作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第二部乡村题材的长篇小说《长河》对乡村的发展与变化持静观态度,传统的乡村值得怀念,但也认识到其不足与滞后,尝试从各个角度展示各种变化“事实”,叙写在变动与异化中人的反应,人会做出的选择?!独险肥窍肓粝履承┒?,是被动的怀念的,《长河》则是想揭开,是主动的思考的,寨子尝试过接纳城市。

乡村题材小说除了描写生活艰难,更重要还是心灵的漂泊之感,表面是生活无着,未来无望引起的,实际是灵魂的无依感,有些离村进城的人已取得俗世成功,仍心无安处。中国人的传统信仰除了神灵还有祖先,对神是佩其威德,想仰其神力,多多少少带了功利主义,但祖先是血液是来路是根,后代是未来。这是失了祖先,又难以照顾后代的一群人,充满失掉来路和根的焦灼,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乡村的留守者和出走者需要的不单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归属和长远走下去的路。

当代乡村与城市是相互勾缠的,乡村题材无法独立于城市存在。进城者怎样真正融入城市,城市是否有能力、有足够的真诚接纳外来者?进城者渴望在城市中取得一席之地,但有多少人找不到落脚之地,这些飘摇的脚步如何走下去?他们身后的乡村何去何从?我越来越多地关注乡村与城市的关系,长篇《我的月亮》尝试以城市的角度观察乡村。以一个新兴城市为大背景,一个山村学校为小背景,两者呼应,人物在城与乡之间拉扯,以进入人物心灵的方式探索城乡碰撞。

当下乡村发生着更深刻的变革,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意识到乡村凋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但其过程是艰难曲折的,有很多需要磨合完善的地方,会碰到瓶颈,不断出现新问题,乡村振兴之路充满希望但任重道远,这些是需要关注与思考的。

近些年,乡村基层的村政工作做了重大调整,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土到民生,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经济产业到凡常日子,无不需要用心用力。面对各种问题,各种要求和意见,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特别的智慧,琐碎复杂又自有实在而烟火的意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很多可供挖掘的地方。

我想,以乡村为路径,得以窥见中国基层的方方面面,窥见各种制度的磨合及完善过程,窥见改革开放及全球化对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精神等的影响,这是我接下来的乡村题材创作中重点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