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自定义类别 > 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 > 发言
江冰:跨越虚构文学的边界——中国大陆乡村题材创作的再思考
更新时间:2020-07-21 作者:江冰来源:广东作家网
一、城市的诱惑与参照。2011年中国内地城乡人口基本持平,这表明中国的城市化大踏步的前行,并成为中国大陆人民生活的主要方式。“城市的诱惑”普遍存在,并已被乡村人认可,他成为今天乡村人幸福生活的参照。即便是“美丽乡村”等乡村建设计划,其中都大量地融入了城市生活的元素。
二、乡村与全球化。全球的流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乡村过去的故事,在当下中国内地的大流动中被重构,十分显然的事实在于乡村的封闭被打破,时间与空间提供了流动的可能。中国作家王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春之声》《蝴蝶》等作品中进行的“意识流”小说的实验,今天已然成为生活现实。
文学抵抗遗忘,具有建构记忆的功能。中国的作家在今天仍然具有一个使命:记载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流动,以及全球化流动进程的人民记忆?!暗乩硎咏恰庇搿盎ザ咏恰?,小叙事拉动大历史,地域本土与全球流动之间提供了当下“新乡村题材创作”的广阔空间。
三、“都市里的乡村”与都市生活之过渡与冲突。
大量乡村人涌入城市,构成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大大不同,其中到了90后——已经把城市生活作为基本归宿。中国传统伦理转型在今天尤显剧烈。广东人“现代契约意识”与内地人“认大哥”构成不同——什么才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观念的最优化?在小说中也可以进行探讨。
大量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研究成果可以跨越虚构文学的边界,有效地进入文学,并极大地拉近文学与当下生活的距离。使文学有可能摆脱知识精英自吟自唱自恋的状态,重新成为人们关心关注的事物。印度当代作家高希的小说创作引起世界关注,可为启发。
应当看到一个创作事实:仅仅将乡村写成中年乡愁,巳无法应对新媒体与青年读者的挑战。同质化、上世纪田园古老诗意、艺术手法一成不变、固守家乡怀旧情感等,构成新世纪新创作之障碍,值得文艺界关注与探讨。
新乡村题材创作将出现以下特点——
1.地理时空极大拓展——城乡间与境内外
2.作品人物谱系极大丰富——多地域多种族
3.人物内心挣扎映射文化冲突更加多元
4.艺术手法兼收并蓄更具“世界性”
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乡村与城市继续前行进行探索的一个良好的平台。而多元文化观念冲突碰撞之地,也是新观念、新理念、新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之地。文化的先锋意义,常常在多元文化碰撞最激烈的地区诞生。我们对大湾区文学充满信心,具备自信的条件之一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