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杨友爱 | 时代的歌者
——郭勤亮的诗歌美学和他的诗歌精神
更新时间:2019-09-27 来源:广东作家网
郭勤亮的诗,是写中国情节的故事与主题。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走来,身处其中历史背景的一刻,从改革开放中的现场,经历了文学嬗变的社会人文环境,尤其来自西方的文艺思潮的涌入——自波德莱尔以降的象征主义在中国诗坛上出现,开始了中国传统的疏离,于诗歌上的悖裂,颠覆了传统美学秩序与现实主义文学诗歌精神的写作观,令传统的抒情诗悄然陷于沉寞的尴尬。面对文学的“现代”,对于“传统”的龃龉,在诗歌上过分的“现代派”追慕,甚至更为反叛的“后现代”的放逐。但他没有被新潮流卷走,也没有在现代主义的潮流中狂奔。虽然他对诗歌的叩问,萌发于一个文化的特殊时期——80年代以来中国对现代主义的输入。但他却自觉地从现代诗的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民族归属,表现出与当下的某些写作时尚不同,形成了与那种诗歌的喧嚣与骚动的鲜明对比。他诗歌里显扬的“现代意识”,却是以传统东方含蓄的审美方式来表达的,并且也表现出大体一致的抒情倾向,从而形成了他诗歌的写作方式与审美风格。
郭勤亮是朴实、谦虚的诗人。他的诗风是在现代派诗歌的当代语境下,回归或坚守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这一点,诗人的态度是鲜明而坦率的:“我的创作偏向于传统?!币虼?,他使人看到郭勤亮抒情诗仍在文学诗坛上微笑。对于他,这是一种“复苏”,还是一种坚守?今天,也许我们真的离“传统”很远了,就因为西方的“现代与后现代”在中国如此的犬儒与恣肆。用余光中的话说:“西方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中国的现代诗。这种诗是中国的……”。那么,郭勤亮的诗歌无疑就是“中式化”之现代性的当代抒情诗形式。他的诗歌表现采用与现代派诗不同方向和路线的艺术选择,是以忠实于现实的创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当代的背景下,诗人的审美静观,其所秉持的是一条贯穿时代精神的写实主义的创作路线。不过,他也曾试图用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手法将他的《曾经》进行消解,但感觉并不“美好”,又迅速地恢复了他的现实主义的表现。他已经出版了三部诗集:《大海情缘》 《午后的风雨》 《远方的诗》。我们从他各个时期的作品来看,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总是力求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并努力使个人的感受与时代相关而走向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如这些出色的代表作:《我与大?!?《故乡的河流》 《海的思念》 《母亲的视线》 《清明时节》 《中国梦》 《我们的家园》 《春天送你一首诗》 《让我追随你的脚步走向春天》 《我是海》……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味沉浸于自己的感情内殿,而是将自我与时代一同搏动起来,从时代的视界上观照提升自我情感要求,以他的诗歌方式抒发生活的真实,也描绘时代的风貌。
毋庸讳言,当代诗坛已受到西方新兴哲学与艺术思潮的催化影响,传统是不可能回去的。那么,就诗人郭勤亮而言,他是自觉拒绝“西化”的诗歌实验。可以说郭勤亮的文化个性,注定了他的诗歌本质永远改变不了的那种中国诗魂。对于一个长期接受中华文化的教养的他,从未拒绝过传统诗歌美学的熏陶与感导,其文学的审美观照始终是东方艺术的时空。当然,他对诗歌的忠直,一方面有着对写实到现代的窥探,另一方面又有着从写实到现代的殷切。这样,使得他的诗在思想上和气质上显出“现代”又纯朴的中国风格,更表现出其专一稳定的个人风格。
郭勤亮的诗,在诗歌体例上,属于自由体的抒情小诗。其诗歌意象相对比较单纯,诗歌语言显得清新而不晦涩,轻盈纯朴而不幽深,但却蕴有某些思想光芒,隐含某些哲意,使人感到他的诗歌的亲切性与可读性。他的诗很少采用现代派的先锋手法,只追求语言的简洁与流畅,和意象的鲜明,以及情感的内在张力所形成的艺术效果;而在题材与主题的选择体现上,则充分呈示出时代性的典型化,常常以大海、春天、祖国、故乡、母亲、生命等题旨,作为自己情感的投射点,表示了他对诗的“当代性”的重视,对当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敏感,和寻求在诗歌的审美上对这种情感的把握。比如诗人以诗来“翻动着历史的书页”,在《我是?!泛汀吨麓蠛!氛庋芾硇缘南质抵饕逯魈獗硐种?,融入的是生命的自我意识与历史意识,体现了一种形而上的哲学天下观;而在这样重大命题的《中国梦》里,则直抒了主流社会时代精神的强烈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态度主场和国家强大的宿愿。但在《午后时光》相反地却对存在的现实社会问题予以诘问,发出的是警示和同情;而另一种角度是以带着批评与否定的同时,更是从人性的层面上对生命表示怜悯与关爱,寄予了对生命主体无辜的恻隐态度,揭示并指证罪恶的《罂粟花》,染指脆弱生命的“悲剧”。同样在《故乡的河流》里,描绘了“美好与现实的失落”那种“无奈的情思”,寓现代意识于乡村风貌的刻画中,诟病工业文明的异化、大自然惨遭侵蚀的悲况现状。其表现的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沧桑变故和感叹慨叹。他的诗歌并不具足华丽的语言,而且手法也不“现代”,然而其情感真挚、诗质明朗丰富,与当下诗坛的“现代”甚至“后现代”的诗风形成对视,自觉地从某种意义上守持着现实主义诗歌的审美品格,成为当下少有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者。他的诗歌的写作中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内容上对于关怀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强调;二是形式上对于传统继承和发展的重视。他的诗风格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因为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以现实出发并以现实为核心的,诗歌忠直和诗歌精神的这一确定原则。
在郭勤亮诗歌的领域里,“乡愁”始终是他心中一种“中国情节”、是诗人无法绕开的主题??梢运担孟绯钍?,换一种方式来观照生活、审视现实,正是为了寻找一个寄托心灵,回到诗人心中的“原乡”。其乡愁诗大多是透过“原乡”的人和事来表现一种含有文化意涵的生命的潜意识。是诗人的自我生活情感与经验阅历的累积,而不仅仅是他的情绪的宣泄。作者笔下的“原乡”,自然是指向潮汕平原这片青山绿水的土地——从家园到大地,从河流到田野,从乡村到城镇……这一代代勤劳、善良的故乡人,承续着历史的香火,传诵着他们古老的故事。这种很“乡土”的呈现,经诗歌的叙事与抒情,表明了作者对故乡的爱是赤诚的。这种爱有时在他诗歌的倾诉中,使其灵魂自觉探向历史各个角落,上升到一种民族大乡愁诗的意识:如写历史屈子汨罗江上,“你跳下去∕化成了一首诗∕千古吟诵∕万古流芳……五月的你∕魂魄安在”(《致屈原》);“五月的风∕是谁在呼喊∕五月的雨∕是谁在诉说……五月因你而神圣∕五月因你而浪漫∕舞动五月的江河∕把你的灵魂延续”(《五月感怀》)。包括“三山国王”的《走进河婆》,以及《观妈祖像》 《张氏家庙》 《参观郑大进府》……抒发的是一种历史沧桑的文化大乡愁,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及对传统的认同。这种大乡愁主题笔调还涉及到诸如《孙文中山》: “我想在这里寻找诗意∕却遇到了浓郁的乡愁……我走出你的视线∕却走不出你的影子”,连同《中山纪念亭》的“兴衰成败”,以及属于《开埠纪念馆》 《汕头红色记忆》 《西堤公园》 《老邮局》一类历史记忆的精神家园,还有《不能忘却的纪念》 《瞻仰大脊岭抗战遗址》等等。此外,他的《邂逅丽江》 《醉美泸州》 《到溧阳赴一个约》 《青城,奔驰在草原的骏马》 《响沙湾,我的沙海诗人》等,显得观照视野比较广阔。这些诗歌的抒情形象是一个对祖国的边陲风情和民族历史文化充满自豪和热爱的歌吟者形象。他用“远方”的诗来延伸他的这种文化大乡愁的情感,“在异地唤起对家乡的精神共鸣”……因为“远方与家乡本来相同,都是同一片大地更为辽阔的生存家园”(杨克《诗与远方?序》)。作者企图从乡愁的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转化为家国情怀的“形而上的慰藉”,从而扬起诗人心中这民族精神家园的旗帜。
对一个长期离乡别井的人来说,引发乡思情结的表征心理,最直接能触发其乡愁的源头就是母亲,包括亲人和生你育你的“原乡”,以及重拾童年的往事。然而,诗人在这里,这种文化乡愁所形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其意涵远比思亲来得更胸廓而深远,表现出一种深度的感伤。比如他在《走向故乡》中,首先是直呼“妈妈”,“别再站在门前了∕睁着那双无泪的双眼∕我已找回了∕那颗破碎的心∕从此∕伴随在你的身边”;但在《回故乡》时却又“牵不着妈妈的手∕只好把惆怅∕洒满故乡的小路”;有时虽《梦回故乡》来,“故乡的田野∕荡着父亲沧桑的脸∕故乡的小河∕流淌着母亲长长的思念”;而“我”,在《母亲的视线》里,“绕过千山∕绕过万水……无论我走到哪里∕总是牵扯着∕我……”;面对历史而来的岁月时空,诗人在现实的《清明时节》的心境中,他“想哭泣∕也比不上纷纷细雨……要回忆∕却总是忘却∕要忘却∕却总是想起”。诗人在这些纯粹思亲的乡愁诗中,把生命主题的母亲、父亲作为抒情对象,并与田野、小河、小路、细雨形成了寓情指向的对应体意象间的关系。这种对亲人的感怀是作者来自于现实的人生体验,并引发了对终极生命的思考与感慨。事实上他诗中的故乡、童年、母亲、河流、田野的象征意象,已超越字面的一般意义,而成为他作品中最深沉的情感意涵。但他的“乡愁”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带着诗人的批判态度,表现出另一种风格的乡愁思想。比如,他以《故乡的河流》来拷问:“童年的河流”,那时它“是故乡的血脉∕流淌了孩子的欢笑”,然而,当年的“河流”不见了,它却变成了“故乡的马路”;童年的失落和自然的失落……变成眼前“流动着车辆的呻吟”,或者“仅有的臭水沟”,还有“当年河流的身躯”,成了一方“集市的喧闹”。在《乡愁》里,他“已经看不到那片绿油油的田野”,虽然“路还是那条路”,但“路已不是那条路∕故乡,我回来了∕故乡,我已回不去了”。诗人是以歌哭来诘问从历史到现实被畸形化了的乡村自然的悲况。而艺术上这种二元对立的描写又呈现在他的《练江,被遗弃的少女》中,使我们感触到了一种直指现实的残酷——纯朴的自然河流瞬间消逝于商业潮流中,揭示了现代都市相当复杂的人生处境。诗人的痛心与困惑,其充满睿智的批判,再一次通过另一首《乡村偶见》来敞开:
阴沉沉的天空下
一棵没有叶子的树
无奈地望着前方
那个快要干涸的水塘
?
白云从远方飘来
大树无法招手
苦涩地抖动枝节
在寒风中低低叹息
?
身旁的草丛
一片一片
扭动着瘦弱的身姿
露着枯黄的小脸
?
旷野中
闻不到花香
看不见小鸟
一条撒满石子的小路啊
艰难地伸向远方
似乎在向来往的人们
诉说
一个古老的故事
诗歌的题旨在这里赫然得到揭示??吹贸鲎髡吣谛挠肷詈褪贝?,是何等的隐痛与失落。既然海德格尔的“栖居的诗意”的精神家园已破灭,他就只好接受“一切诗人都是还乡的”,带着被染指的忧伤情绪,在充满氤氲泥土的倾诉中,歌唱着自己纯朴乡村曾有的美好和伤痕,温馨和苦涩。
应该指出,郭勤亮的乡愁主题,其创作上的主要特色,源自于诗人对“文化乡愁”这一人文主题的挖潜与出色的艺术表现。因为他在抒唱“乡土”之歌的同时,更是把它推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渊叹与歌吟,这就使得诗人郭勤亮的乡愁诗具有另外一种诗歌的深度。但他诗的主题却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诗想经验,写出了一种诗化哲学维度上的精神。
郭勤亮的文学之路萌发于他的“军旅天涯”时期。1982年他入伍成为一名人民的海军战士。虽然他的第一稿处女作珊珊来迟发表于1992年,但这并不影响其日后对诗歌创作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写作热力,或许缘于他的“大?!钡那榻?。他对“大?!北鹩幸恢忠旌跹俺5母星?。写大海表现大海,也是郭勤亮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的一生都与大海有着天生的亲近情感,辽阔大海的自然之美,是他诗歌创作的美感源泉。在他的诗篇中都出现过许多关于海的描绘、海的形象、对大海的热爱,自然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驱策力。诗人把他的情感融入大海,也把大海带入诗歌。时间上的大海,乃至精神上的大海,使得他的诗歌美学的视野大为扩张。而心灵空间的自由宽广,也使他的大海诗章可以创造一个多绎的想像空间?!段矣氪蠛!肥鞘斯诹恋囊皇壮錾鳎?/span>
童年的时候
大海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蓝蓝的天空下一片蓝蓝的水
温柔而美丽
恬静而神秘
好想好想变成画中的海鸥
永远飞翔在大海的上空
?
少年的时候
大海是流动的音符
大海啊故乡
听着大海的歌
我仿佛变成海的儿子
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博爱而宽容
亲切而威严
多想投进大海的怀抱
化作浪花朵朵
?
青年的时候
海是向往
海是理想
我毅然穿上蓝色的军装
于是我仿佛就是大海
有了海浪拍岸的激情
有了汹涌澎湃的心胸
然而当我来到海边的时候
才真正懂得了大海
海不是想象
海不是理想
海能给你快乐
海也能给你忧愁
海能让你幸福
海也能让你悲痛
只有真正爱海的人
才能领略海的神韵
?
现在
海是我的牵挂
海是我的思念
海是我的回忆
他用诗的方式来表达那种军旅生活的历史记忆的眷恋之情。诗的情调意境写得温馨又有一番哲理的意味。而这首《海的思念》则又交错着乡愁情思于诗中,通过这些物象,树叶、海柳、虎斑贝、航标灯……来暗示着诗人对海的“渴望和思念”。但诗人说,其实是“对所爱的人的思念”。它从诗语的暗示中已转化为军人的妻子对丈夫“爱的思念”,这么一种内涵的感情意蕴。在《出航》诗里,表现的是另一种格调:“海风吹响了号角∕海浪擂起了战鼓……蓝色的海洋如纸∕威武的军舰是笔”,有点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同样在《水兵圆舞曲》旋律般的情境中:“音乐∕浸透了一个个年轻的心∕灯光∕笼罩着一个个七彩的梦∕脚步∕踩出了水兵的风采∕身姿∕摆出了大海的骄傲”,整首诗写的正是水兵那大海一般宽广、豪放的情怀。每一句诗都交响着诗人的心声“华彩”。其它《蓝的梦》 《海边月色》 《海韵》等,都抒发了诗人瞬间的遐想心境,构撰出那梦幻般的“蓝的梦”境界;当然,并非单纯咏叹大海的自然景致,而是融情入景,用诗人的心声去应和它,在它清清朗朗的诗中,传达了诗人那“大海情缘”的心曲。另外,在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大海也象征着时间上的大海、精神上的大海。他的《致大?!?《我是?!?《大海在呼唤》 《大海的宣言》和《海浪》等的这些作品,都是显示诗的抒写方向的转移。作者赋予这些诗歌命题的深度思考与专注,并把诗歌引向精神所在的更高维向上用诗提问历史、提问现实,包括对自然界宇宙时空和生命的思考。这种诗化哲学溢出的诗歌知性,以及诗的象征、暗示,局部近于超现实的写作,构成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但其内在的精神却体现了诗人审美的另一面的特殊风格。
倘若从主题开拓的角度来看,那么爱情诗在郭勤亮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他的爱情诗不是那种山盟海誓或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或悱恻缠绵这种表层式的宣泄,而是更注重超越爱情本身,表达了对道德理想的人际关系和对人格精神的独立及尊严的觉醒与追求。显然,他的爱情诗的揭示对象,不是揭示现代人的冲动、任性的那种自我价值观和优越感,来向“人格”予以质疑和嘲讽的一类。他的笔触往往是表现出坚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信念的真挚情感,以纯洁爱情倾向,处处充满理想主义光芒的诗篇。
爱情是人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是“最深沉的激情”(弗洛姆《爱的艺术》)。在黑格尔的爱情观里:“爱情要达到完满的境界,就必须联系到全部意识,联系到全部见解和旨趣的高贵性”。不难看出,郭勤亮的爱情诗,深蕴情意却又不见隐晦,既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形象美,又有一定程度上的现代诗的意象美。由于诗人对爱情有着真切深刻的体验,对生命和生活有着宽怀达观的认知,从而使得他自觉地在作品中融入了现代人关于青春、生命、理想、希望的全新的诗歌语境,从深层文化结构的层面上进行了他的爱情的舒展。如这首《思念》诗中的“我”,也许经历了太多生活的磨难,也许刚从现实的困惑中解脱过来:“你来了∕无意中∕在我的身旁丢下了一颗种子∕于是……”,“你”的出现,使“我的心长出来思念”。诗人心中那“一颗种子”,不正是穿越历史时空而来的那颗历史的“红豆”,在现代人的“相思”中重新生发的爱情。作者在诗中,不仅采用了“伸向……”,“伸向……”,几个结构相同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情状连续地表达出来。这种排比句式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更重要的是把“我”心中的情感抒发得那般淋漓尽致,有如一泻的江河,颤动我们的心弦。再如《那一扇门》,作者在诗中却虚拟了一个现场,让抒情主人公“我”频频向一个不在场的“维纳斯”倾吐心中的爱,把一颗期待她爱的心袒露于读者面前:尽管“那一扇门”,“掩闭着∕只从门缝中飘出∕微微的暖风∕撩动着我的心房”,“尽管那门就在眼前∕却不敢推进∕不是没有勇气……”,而是“怕惊走那∕门里的维纳斯”。这是一种遗憾,还是一种理性?无论如何都表现出诗人的坦然与欣慰?!耙蛭榫褪且馕蹲?,渗透到所爱对象的隐秘本质中去,而一个主体渗入另一个主体,不外乎是意味着理解这另外一个主体”(别林斯基)。而在《等你》中却是表现出另外一种情境:“等你的日子∕充满幸福温馨∕充满失落惆怅∕等你是无奈的思念∕等你是幸福的期待∕等你∕每天的日子都是新的∕等你∕痛着并乐着”。表现了“我”时时“等你”的思念和充满矛盾的“无奈”。整首诗艺术上通过蒙太奇诗化的转化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画面感。它让读者依据作者提供的场景画面去联想、去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深意。我们从诗中几处不同而反复出现的“等你的日子”倾诉里,不难看出抒情主人公对恋人所挚爱时那种焦躁的激情与幸福的幻想等情绪都会被渲染起来,通过“我”对你的“想象”,不断变换时空情境作不同的情状描摹。请看他又用爱情的理性来写他的《觉醒》:
终于能坦然面对
依然灿烂的面容
曾经很难把握
梦幻的情调
总在脑海里
翻弹
思念
如桑叶上的蚕
一点点地啃吞着
为你敞开的胸膛
拉着长长的希望
在迷失的日子
心
麻麻的痛
今夜
我放飞了心情
海风让我懂得
我们只是两条平行线……
《觉醒》表现心灵对青春、爱情的悸动和感情的缱绻,有一种 “梦幻的情调”,又带有某种象征性的迷茫又严峻的感叹意味,也表现了爱的激情不至于烧毁必要的理性,完全用理性加以解脱。这是爱对良心与人生的深深感动与感悟。诗中更多的是内心的撞击感,直接表现了在瞬间的心灵颤动。透过此诗表面上那惆怅和无奈的氛围,让人可以感受到与此相悖的宽怀豁达的爱情观照,而清朗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是《觉醒》所要体现的精神。
诗人笔触下虽然以爱情抒写为主题,但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更多,联想到如何坚守个性的独立,如何保持高尚和纯洁,如何摒弃世俗的庸俗,在爱情的咏叹中,也可以联想到对生活的爱和对祖国的爱。像郭勤亮的其他许多诗作一样,他以充分的激情写出了《爱的感觉》 《爱的礼物》 《相约春天》 《如果》 《思念》 《春天送你一首诗》……这些爱情诗既有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独到的表现方式,又都写得纯净透明、格调清新。欣赏他的爱情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当代意识的氛围,感受到一个澄澈透明的纯净境界,领悟到一种奋发进取的深沉思考、一种注入现代人生命主体意识的新的爱情内涵。作者郭勤亮笔下的爱情写作,也许因为见到太多非真挚的、扭曲的爱情现象,使他从生活的一隅爱情的观照中走出来,思考着什么是真挚的情感、独立的人格,并将这种思考最终转化成他笔下的题材,上升到以对于爱情境界的表白与追求为主旨,以发自灵魂深处的内心独白表达其独到的爱情观。不论其抒发他人或自我的青春与爱情,还是写寂寞与期待,写遥远的思念,写瞬间的悸动……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的这些诗作的某些鲜明特色:既有传统气息,又蕴含现代色彩。
诗是很个人的,但也是时代情感的表达形式之一。诗人郭勤亮抒情诗歌的写作,其中一部分属于“政治抒情诗”。应该说,他是个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强烈的写作家。他的政治抒情的维度观照,最主要的是与当代社会,尤其是代表当代文化主流的政治评价。在普遍被规避着的关于政治诗写作问题上,他却投以热切的拥抱,自觉追求当代光辉的形象而张扬。他的《生命之歌》《龙的宣言》《红宫红场》等虽是对历史的返观,也完全为现实政治服膺。而在《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梦》《中国大湾区诗汇成立仪式》……都可视作他的政治诗的创作“源流”。诗人对于当代政治抒情诗的写作,自觉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诗歌范式,是中国现实主义“传统”政治诗的延伸和极致化的表现??凸鄣厮?,其自觉的政治热情和对事件切入的自觉认识,并且转化为个性化的诗歌形式,完成了诗人作为抒发政治内容的诗歌存在。那么,他的政治抒情诗的定位、领域、归属范畴,以及涉及的情感性质和语言方式等的形态特征,在这些方面,应是以政治性主题与政治性语境的当代事件,包括“红色历史”题材,扩展到爱国主义情怀政治内涵的延伸等诗歌表现。其诗歌形式的艺术性内在描述,转化为侧重传达内容的直抒式外形,使得政治抒情的内容大于形式,形成艺术性相对的淡化、思想性比较强化的特征。其秉持的是当代“政治诗”的尺度;它指向诗人与当代政治的关系、当代政治现实的评价尺度。
他对政治诗的写作,呈现了他对一个时代的诗歌敬意和拥抱。其政治取向非常明确,配合时政宣传,凸现国家层面上的政治性色彩。其作品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指向一种诗歌风格,也指向对特定时代中诗歌“责任”的理解和主流的倾向。象这种直抒胸臆而介入“历史”:“一个红色的夏天”,“诞生了一个生命”——“中国共产党”(《生命之歌》);还有“在鲜花盛开阳光普照今天”,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红宫红场》),直接对历史、政治发言。又如“中华民族的象征”,“不再是传说中的神话”(《龙的宣言》),试图通过对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追问,来获得对当代问题和历史的认知。而对时代发生的关注,选择时事性、政治性题材:“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一个梦想∕见证一个辉煌”的“大湾区”时代到来(《中国大湾区》),也是一种直面现实的讴歌;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则直接体现了解时代的强烈情感:“十九大的报告∕是向中国人民吹向的集结号∕十九大的报告∕是对世界各国发布的宣言书∕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您以巨人的姿态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创造着人类美好的未来”(组诗《学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我用文学的方式向您致敬”(组诗《体会》);“积极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组诗《践行》)。把政治命题转为诗人的“正文”,以“正文”来释放“政治”的主题内涵。其取材和主题,显然执著于政治事件的现场,表现了其政治人格的身份认同,和鲜明的政治立场,直接凸显政治诗风的思辩方向:构撰鼓舞性氛围的色彩,而诗语显得恳切、热烈。构成了诗人对文学的自觉和对政治的推崇。当然,他的这种政治视角的诗歌天下观,也包括像《越战老兵》《上访者》《午后时光》,通过这类诗歌的拷问,一方面揭示现实某些缺失的一隅存在着对于合乎诉求的忽视与不公;一方面体现了作者政治自觉与政治正义的诗歌品质。此外,他的《礁石》虽不归属政治内容的范畴,但在政治判断上,却隐含着时代精神的特性,具有政治哲理的象征意味。记得艾青也写过一首《礁石》,塑造了一个具有时代抗争精神的独立人格艺术形象;而郭勤亮的“礁石”则以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作形象的勾勒,表现出一种生命的乐观态度和鞠躬尽瘁的精神。总之,郭勤亮的政治抒情诗,其政治意义远比艺术的审美意义更重要。
在今天,郭勤亮仍然是以这种以抒情为特征的诗歌精神,作为自己诗的主要表现方式出现。但他的思想立场、精神气质和诗歌方法始终一贯。他没有颠覆自己的写作习惯。在创作诗的语言上,他淡漠了现代诗的刻意经营,而强调自然、流畅、追求其语言的原创性,和整篇的“诗想”上的张力。在艺术手法上,尽管某些作品有过白描的手法,但他不作主观上的说明,而把抒情架空,而是让情感隐蔽在诗的形象中;更主要的是,他的诗的意象不在陈述什么,而是注重通过互相互映照、喻示或激发所要表达的情绪。因此,透过他的诗的平实质朴的外形,却看到了思想的饱绽,从中收获到了最丰富的诗意。其用语虽朴素平易,却也不乏“温柔”,真挚的东西。其情感寓旨的表现,往往交融在对于生活的情景的感悟中,表现出一种纯粹的内心感应,一种超脱文意的观照式境界。他的诗的主导特色总体呈现出整体性的轻柔和秀丽。对郭勤亮而言,讴歌现实、褒扬时代政治主流光辉,就是他诗歌审美与写作的确定信条: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也以炽热的感情动人;而艺术上则以审视的尺度从传统中撷取与吸收有助于创新的美学因素。当然,历史语境的变化,曾导致他诗歌经验和想象力空间的拓展,企图突破历史语境的桎梏,尝试新诗歌手法。因此,在他诗的语境和情境里,表现对“传统”品格的向往,就不仅仅是从一般的风格特征的意义上来理解。其中还有某些溢出时代语境的品质,可能是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喜悦”。
他是坚持诗歌写作和人生一体的那种诗人。今天的文学写作,同过去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我们也不可能停留在以往方式的那种文学批评的层次上。对于诗人郭勤亮他的诗歌的成就,还是留给时间和历史去评价。但无论如何,他的诗歌的审美尺度、写作方法,却表现出最充分的现实主义创作范式,而体现出来的是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的精神。
(作者系海洋音像出版社艺术创作室主任,广东流行音乐协会潮汕委员会创作室主任 )
?